-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管理漫談 (十)
組織在完成策略計劃後,就要將這些長期計劃分階段落實到年度或專案等計劃去執行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我的學佛之道
很小的時候,我就不愛吃肉,看外婆初一、十五吃齋,就跟外婆吵著說我要吃素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在聲色當中討生活
美好的事物,總是令人賞心悅目。
- 出處:來函照豋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吾年逾四十,無涵養性情之學,無變化氣質之功。因怒得過,旋悔旋犯,懼終於忿戾而已,因以『無怒』名軒。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梁皇法會參加傳供感言
上網查查,「傳供」是指在佛壇前傳送供物的一種禮佛儀式。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讀書會心得
從96年8月開始至光明寺參加讀書會,為期一年,每月一次,研讀白雲老禪師主講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8期 2009年7月刊
參訪僧寺集句十六首
三山半落青天外,海畔雲山擁薊城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管理漫談 (十一)
管理係透過眾人完成事情,因此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溝通就成為管理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修學路上偶感
佛陀是一位覺悟的證道者,人世間親情、貴賤、名利、榮譽、善惡等,在當時的印度是極端不公平。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竹園出坡記
來到菩提寺,再也不像甲仙天岳山那樣有很多的時間看經典,師父上白下雲老禪師分配我們男眾去後山竹園修「農夫禪」,累得不成人樣,也流了滿身臭汗。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止於任一妄念」三參之三 - 發現有多難
日常生活中,面對緣境,必然有些事,是我根本不會去注意。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缺點?優點!
人,是一個整體。完形心理學說,整體不是部分之和,部分之和不等於整體。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雲公老杜多九五嵩慶 藉聯稱壽
白雲千載在;
黃鶴幾時來。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不懂是壞事嗎?
筆者在彰化監獄的書法班上課時,都會利用一點時間,找一個話題和同學們聊聊。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39期 2009年8月刊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心得與回響
本課程主題,是介紹日本江本 勝博士(Masaru Emoto),於偶然機緣發現「水結晶」,能聽、能感測到大自然不同區域、不同時節因緣與眾生心念發出波動訊息。
- 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天台大師 - 智顗
智顗(538~597),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俗姓陳,父親是梁朝的將軍。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管理漫談 (十二)
激勵指的是工作的動機,也就是一個人願意完成組織指定事情的原因或動機。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佛研院~好似駕駛訓練班
這十幾年來,每當生活得太過安逸,稍稍停下學習的步伐之時,總會有那麼一個相似的情境重覆出現。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學佛之道 - 慈悲心,喜捨行
我們可以成佛嗎?當佛陀修行,到達最高的悟境時,他發現每一個人都擁有本具的光明佛性。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為什麼要學佛、皈依三寶
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看似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