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55期2020年6月
【極短篇】鍾玲/僧璨不一樣的圓寂
僧璨跟道信說,「萬民艱苦,是時候為眾生祈福捨身,下次說法是我此生最後一次。」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5期2020年6月
頑石化淨石之路
「人法」是說者自己發明的,不是佛所教的。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5期2020年6月
徵文廣場 菩提寺參學記
參學內涵非常多元,除了規律作息早晚課誦、出坡打掃、行堂、還有佛學院安排的課程....以下就參學內涵與大家分享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尋訪“囂禪林”與“休休庵”紀事
師父命名為「好漢坡,英雄嶺,捨身崖,絕命地。」從這些名字可以知道,說險惡,絕不是危言聳聽;說幽美,的確如圖似畫。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354期2020年5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談饒益
天天面對「殺生」這情況怎麼辦?獵人都是打獵吃活生生的東西,處於那種環境才苦呢!可是惠能大師他怎麼走過來的?我們不妨去思考這點:「知道法在哪裡,就能見道!」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4期2020年5月
人物採訪 應機說法的老禪師
如果覺得那個人講得不錯,你可以跟他學,看他是怎樣備課的?怎樣培養實力上台說法?不間斷的跟著你認為不錯的對象學習,慢慢的就會進步!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54期2020年5月
【極短篇】鍾玲/二祖到四祖面貌各異
道信忽然想起〈信心銘〉的句子:「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他清澈的鳳眼發亮了。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4期2020年5月
頑石化淨石之路
一個學佛的人在面對緣境時可以選擇「續此緣」,繼續了解認識它而得以從中突破;或者「不續攀」,設法斷掉它的後續發展。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4期2020年5月
白雲老禪師心地發明別感
學佛方程察覺照,意識分別無明顯,色心相應迷惑生,計著不捨煩惱纏。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從誤解中的省思
學佛讓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當懂得收攝根門,雖有外緣隨時地引發,唯恐再造不善業,只有常生起慚愧心,懺悔並放下自我,才能安行於菩提道上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4期2020年5月
衲衣下
禪門行參 信解行證
湛深幽微 依持
不捨晝夜
- 出處:生活與修行期數:353期2020年4月
以智慧的方法面對“自我”與“親子關係”
什麼樣的人最有智慧呢?
於身,不放任逸樂而陷入懈怠的人。
於口,不逞一時之快造成毀傷的人。
於意,不貪圖欲望而染著無度的人。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3期2020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無患子”之歌
思想有其脈絡,須時時疏通管道,才能像附近的水圳溝渠,永續哼著美麗的調。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3期2020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叢林生活實記
叢林制度的弘揚,是依唐朝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的《百丈清規》為本,古德依各地之民風俗情,奠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漢傳佛教叢林生活之特色。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53期2020年4月
佛研院園地 茶課發表
法喜充滿,就像是品茗:在茶好、水好、泡工好的具足條件下;飲茶者,同時亦得具足品茗的修養,方能相互應和;否則,即使是煮鶴而焚琴,仍然是處在煞風景的相違俗氣裡。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53期2020年4月
【極短篇】鍾玲/慧可之斷臂求法
現在神光原有的貴公子氣息已完全消弭,但是他感到沮喪,以前他引經據典來解釋佛經,現在知道這種方法不對,他的心沒個安頓處。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3期2020年4月
徵文廣場 也談〔斷捨離〕
如在「世間法」中爭論是非,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永遠都能找到一堆同理之人相互取暖,但這正是煩惱之源。去掉這個框框,才能脫離煩惱。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53期2020年4月
祈願雲公再娑婆
梵密護摩大慈悲,菩提道上踽踽行,祈願雲公再娑婆,祈願雲公再娑婆!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2期2020年3月
衲衣下的足跡 雜記二則
如果參不出重點,不知「法在哪裡」只在相上打轉,因為你沒有發現它的「關鍵」處,就像唯識學除了「見分」、「相分」,還有更突破性、更細微的「自證分」與「證自證分」,層層增上與提昇。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2期2020年3月
衲衣下的足跡 掃地掃地掃心地
佛陀為什麼要藉由掃地磨練來周利槃特伽尊者呢?究其所以,原來外在的塵垢哪裡比得上埋藏於內的心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