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恕出處:391期2023年09月
衲衣下的足跡 「手眼」雙重奏
人生有苦有樂,唯苦與樂是相對的虛幻,修行不應以苦樂來分別,對利他的事要抱持「苦不以為苦」的廣大胸懷。
- 文:釋浮檀出處:391期2023年09月
衲衣下的足跡 <千佛山止觀法門>研習報告(上) 發現自我
研習止觀法門雖然包含解、行二部份,但法門的體證仍需要長年累月的功夫。所以學生目前的報告內容還只能以個人讀書、自省在學院一年多來的生活心得為主,從五蘊的調理下筆,進而討論法門的内涵,最後分享一點學生練習的體驗。
- 文:恕出處:390期2023年08月
衲衣下的足跡 說似一物即不中--語言與思惟的試探
真義超出語言與思維能描述的範圍,實因言語的片面、有限及僵化,常常「言不盡意」,落處皆塵。
- 文:恕出處:387期2023年05月
衲衣下的足跡 傳承與接棒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 文:浮月出處:387期2023年05月
衲衣下的足跡 是餐非餐
只見他手扶著盤子,眼睛凝視著那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師父!你真的要我把它扔了?」 看來他不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
「是的,把它扔了!去啊!」
- 文:恕出處:386期2023年04月
衲衣下的足跡 生滅之間
《那先比丘經》相當於南傳巴利三藏並流傳于南傳佛教各國的《彌蘭陀問經》,是以西元前二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希臘國王彌蘭陀,與印度佛教的僧侶那先尊者之間的對答,闡明「緣起、無我、業報、輪迴」等佛教基本教義.
- 文:浮月出處:386期2023年04月
衲衣下的足跡 試以禪行者論已故英國女皇
世人對女皇70年的評語普遍是:「她一步都沒踏錯!」
- 文:懡懡出處:385期2023年03月
衲衣下的足跡 古嚴拾粹
或許可提醒我們世間的無常,在欣賞之餘,更不忘它終將走向凋零。讓人更懂珍惜。也更願去把握稍縱即逝的一切。
- 文:恕出處:385期2023年03月
衲衣下的足跡 愛與不愛的思索 --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要離婚」,是不是下次還要再去誤會一次?
- 文:恕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衲衣下的足跡 捕風捉影集
「虛空與雲,相互映現,相互無礙,一切變異,皆是各各因緣,彼此無關無牽;所以分別,只為諸相迷惑,只為諸色運轉。」
- 文:恕出處:382期2022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 笑問客從何處來?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童言童語本來天真自然,但這無心的一句話,卻重重的打在賀知章的心上,離鄉多年,似被故鄉所忘!
- 文:雲出處:381期2022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諦聽!生命的樂章
「一片黃葉,毫不經意地飄落地面;一陣風雨,毫不經意的灑落人間;可是,那黃葉與風雨之間將發生些甚麼?唯有禪思!」
- 文:編輯部出處:380期2022年9月
衲衣下的足跡 灑脫地走 乘願再來
祈願法師速去速回,再共圓菩提行,共證菩提道果。
- 文:編輯部出處:378期2022年7月
衲衣下的足跡 窗櫺贅語
對於性格拘泥、龜毛、愛吹毛求疵的人,那條細小尾巴,肯定就是你最不願割捨,最不願放下的執著與計較,那條過不了門檻的尾巴也象徵著微細惑
- 文:編輯部出處:378期2022年7月
衲衣下的足跡 義賣的善循環
談到是否觸犯戒律,經典有強調「專款專用」的重要性,「檀越所施物不異迴作餘用」,信眾的布施不能用於違背他本意之處,如果因此而觸犯戒律,這才是出家人要小心的
- 文:編輯部出處:377期2022年6月
衲衣下的足跡 玫瑰與刺--從“冷笑話”談起
所以,把身口意定調在業還是道,這無關天熱或天冷,多刺還是多嬌?畢竟外境無法障礙一個行者,而是看你內心「受想行識」起了什麼樣的變化作用。
- 文:編輯部出處:376期2022年5月
衲衣下的足跡 眾裡尋他千百度,只為還他四佰伍
馬祖禪師怎樣考驗他,他終顯「一心不亂」,成為一個不迷惑之人;不須東西南北奔走,只須體悟現前
- 文:編輯部出處:376期2022年5月
衲衣下的足跡 生命的課題
「老病死」並非年老者的專利,生命每天都在流逝,病苦哪天來臨也未知,只能珍惜日常的每寸光陰,在有幸得聞佛法的人身,期許深入佛陀法義,明了「生」的內涵,遠離顛倒夢想,達到心無罣礙,那麼死亡來臨的時刻才能解脫自在
- 文:編輯部出處:375期2022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別人是一面鏡子
他也常常提醒我們說:「你們能同門吃一大鍋飯,若沒有很深的宿世因緣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懂得惜緣。」
- 文:編輯部出處:375期2022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四月17──誰來?
臘月30的到來,彼時你能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若平時熏修有功,能夠作得了主,肯定臨命終時臨危不亂,必定能得到自在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