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391期2023年09月
雲語書摘 捕風捉影尋禪
*禪行者不是別人,更不是偶像,而是一個道地的、可靠的、可信的……自己!
- 文:潛出處:391期2023年09月
雲語書摘 菩薩心性
《思路》謂:「善心加愛心,等於慈悲的實踐。憐憫加同情,只是婦人之仁。」
- 文:智障出處:390期2023年08月
夢隨夢醒 雲間雲散 千江水映 佛顏盡歡
浮光瞥掠影,雲公示禪跡,形滅和光塵,心隨華嚴棲。
夢起洞庭水,映照大潭埤,殘夢後學子,翹首盼雲歸!
- 文:若知出處:390期2023年08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下)
大乘菩薩行者最重視功德之迴向,通常是所有修行之末,功德要迴向;如普賢菩薩十大願最後一願即是「普皆迴向」.
- 文:潛出處:390期2023年08月
雲語書摘 自我意識的修養
「五蘊的調適,在作自我意識的修養。依於外緣而有色蘊的發動,色心相應而啟動感受,人的思想是因感受而運作,運作是內在行為的策劃,最後才會形成意識目標。」
- 文:若知出處:389期2023年07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下)
所謂隨喜功德,是要隨順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心生歡喜並稱揚讚歎;當我們和別人的善心、善行相應時,撓場感應,為此也是在成就自己的善心善行.
- 文:潛出處:389期2023年07月
雲語書摘 學佛之道
眾生被無常的累患所煎逼,例如:身有老、病、死之苦,心有貪、瞋、癡等苦,在在令人痛楚和苦惱,而現在所有行為的造作,會集合成為未來招受果報的基因,由是造成遷流三界生死輪迴的力量。
- 文:若知出處:388期2023年06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中)
乘是乘載之意,指一人乘載與乘載多人之別,不是比較之詞,切莫起心分別,誰大誰小,就成了謗佛、謗法、謗僧之念,非正信正念。
- 文:潛出處:388期2023年06月
雲語書摘 修行的勝義諦
當知,無常是現象,無我是修養,空無我是境界;從現象的認知,於無我的實踐,進入空無我的諦證,是為學佛行者的修行歷程。
- 文:若知出處:387期2023年05月
佛經研讀 《大乘三聚懺悔經》(上)
所謂大乘三聚,即大乘三聚淨戒的內涵;威儀的行持,涵蓋攝善法戒、攝律儀戒及饒益有情戒三者的精神,有謂「一戒三聚」者是。
- 文:潛出處:387期2023年05月
雲語書摘 鈍利十使
使的含義,謂驅役心身失去輕安,由於欲而愛則成使力,乃導引煩惱的源頭,而根本煩惱的生起,則源於五鈍使和五利使的迷惑,鈍與利乃止於差別之相,但總不外為「欲」所使,隨逐繫縛,在三界六道中流轉不已。
- 文:若知出處:386期2023年04月
雲語書摘 聞法,溫故而知新
老禪師解個公案:有位禪師在看經,有人問他:「您是位禪師,已經灑脫自在了,為什麼還需要看經呢?」禪師回答他:「我不是在看經,我是在遮眼。」
- 文:潛出處:386期2023年04月
雲語書摘 熏習的法要
事實上,眾生一些習氣來自五官的熏染,如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嚐、身體觸等來確定一切。由此可以發現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作用,引發的意識,這是本體的認識,這本體的認識,就是說明熏習的道理。
- 文:冷月出處:385期2023年03月
雲語書摘 讀《休庵詩詞》 泡沫
當一個小小的泡沫,在寂寞岩間飄浮,消失.....這需要放下多少?
猶如深山隱者,任春秋嬗遞,他只寂然靜默,悄然消失。
- 文:若知出處:385期2023年03月
雲語書摘 雲公上人《大般若經要解》摘錄 安忍而住於道說
安忍而住於道,「安」是穩當,「忍」是指六波羅蜜所談的忍波羅蜜;「住於道」是談如何將身口意行為定位於道之上,不作業、不造業,這就是「安忍而住於道」的意思。
- 文:潛出處:385期2023年03月
雲語書摘 心生法生
心念處,於法偏邪,欺誑眾生,無非為了一個貪字,也由於貪而無厭足,盡行不善之法,以至為之牽引而淪墮地獄,飽受極酷的苦痛。所以,愛樂正法,能離苦得樂;不得正法,從苦還苦,基於苦因來自業感,因報而再造作,故苦上加苦。
- 文:冷月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讀《休庵詩詞》
空寂!潔白世界!
你我可曾擁有?
欲尋般若,且從眼前的紛擾中下手---抓住每個剎那。
但,別忘了得先擁有那份空寂。
- 文:若知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覺觀的條件
靜慮進入到某一程度時,會產生各類現象,有的見光、有的聞聲、有的見影,都以為自己修持有功,佛菩薩來給自己灌頂了;此屬有所得之心,基本上意念是不清淨的,也與《般若經》究竟空義的旨趣相違。
- 文:潛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慧命與生命
把握時間,利用空間,是珍惜「慧命」最好的方法;同時,也是發揮「生命」價值最可靠的行為。
- 文:潛出處:383期2022年12月
雲語書摘 真如的認識
依《解深密經》卷三所舉七種真如,則概括了諸經論中所說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