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402期2024年09月
雲語書摘 五蘊的內涵與修養 (中)
那有修養沒修養怎麼看?就是決定於五蘊的受、想。感受如果不好,通常想、行、識一剎那間完成,立刻就形成一個結果;也就是說,你沒有思考的空間,你會身不由己地用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動作反射回去.
- 文:潛出處:402期2024年09月
雲語書摘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
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
厭三塗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
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
- 文:若知出處:401期2024年08月
雲語書摘 五蘊的內涵與修養 (上)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文:潛出處:401期2024年08月
雲語書摘 信、解、行、證
涅槃經》卷十五,告示了七知的範疇,層面極廣,並非僅限於自我意識的認知:知法、知義、知時、知足、知自、知眾、知人尊卑.
- 文:潛出處:400期2024年07月
雲語書摘 圈子之外
「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知道的越少越好,最好不要知道;如果無意而知道了,最好的處理就是算了;否則,必然惹來許多的麻煩,以後的日子也就離不開是非了。」
- 文:若知出處:399期2024年06月
以佛法的理念認識「心」(下)--從心的運作與能所關係看輪迴出離之要
世間的人與事,涉及到應該與不應該的時候,最主要的關鍵是有所計較和執著了;像是「煩惱」,如果不計較,不執著,煩惱便不會發生,則「煩惱」便成「空」相,心念常住清明,生命的時空裡,那會有不自在的道理。
- 文:潛出處:399期2024年06月
雲語書摘 認識佛、法、僧
法的梵文音譯是達磨,乃通於一切語言、文字、事物,有大有小,有形無形,以及真實和虛妄;總括事與理的軌則和任運,悉謂之法。法具有遷流變化性,有已知和未知,有能知和可以探索的,甚至一些意料之外,姑且稱作不可思議的。
- 文:若知出處:398期2024年05月
以佛法的理念認識「心」(上)--從心的運作與能所關係看輪迴出離之要
「也就是說,『我』的運作,源於心的力量,意的效率,識的成果,而肯定不同的價值,說明相互的關係,完成次第的功德。這樣,便是所謂的心。」
- 文:潛出處:398期2024年05月
雲語書摘 修行與行修的認識
「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行為,以戒作為皈依就能完成。談行修,除了必須要有戒之外,還要有定的修養。」
- 文:若知出處:397期2024年04月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下)
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 文:潛出處:397期2024年04月
雲語書摘 道在業中顯現
分別是認識的基因,認識是分別的深入;依其基因,不致流於虛妄,深入探討,可以發現利害得失。
- 文:若知出處:396期2024年03月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上)
眾生被自己造作的業綑綁住了,繫屬於業,依於業的性質去輪迴受報,必須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依其造作的業,隨業性流轉,可分上、中、下三等差別。
- 文:潛出處:396期2024年03月
雲語書摘 想、非想、非非想
非有想是從「有想」經過探討,深入分析,突破原來的不成熟,展現屬於利樂的見解,已不同於「有想」,也就是「非想」。非無想,則是突破「有想」,進入「無想」,更進而提昇至「非無想」,即非非想的境界。
- 文:若知出處:395期2024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宗千佛山宗風特色
清淨、莊嚴、淡泊是千佛山叢林的道風標的。
謙虛、禮讓、共識是千佛山行者的實踐內涵。
- 文:潛出處:395期2024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布施概念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功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
- 文:若知出處:394期2023年12月
雲語書摘 尋心與究心(下)
「禪,運用思想而通達理論上的經驗;發揮智慧而完成事實上的篤行;是一種從心性上著手的上乘功夫,它可以使行者脫胎換骨。」
- 文:若勍出處:394期2023年12月
雲語書摘 皆大歡喜(下)
在獨處的時候,能靜淨的去行「止觀法門」。那些已經成為記憶,一種糾結的念頭,讓自己後悔的人或事,在安靜的時候,坐在那裡,以冷靜、安詳、平和的心來面對,思考這件事的緣起與過程到結果;如果每天這樣做的話,就會發現一些甚麼,而得到好處。
- 文:若知出處:393期2023年11月
雲語書摘 尋心與究心(上)
「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 文:若勍出處:393期2023年11月
雲語書摘 皆大歡喜(上)
今天的題目是「皆大歡喜」,要怎麼樣的條件才能做到皆大歡喜?憑什麼? 不管在任何環境裡,都能讓自己或他人,皆大歡喜。我們學佛是在培養智慧,所以,要能夠皆大歡喜的話,首先的條件就是智慧與修養,這兩個條件非常重要。
- 文:若知出處:392期2023年10月
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教育與成就
「道上的隨和容易做到,生活上的隨和則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