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學佛之識    

  • 文: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 學佛的主旨,在培養智慧,在成就圓覺。學佛的人,在菩提道上,櫛風沐雨,精進勤行、歷經百般磨鍊,最終目標不外乎進入道的修養,證入道的果位。

    心與識的分辨

  • 文:出處:276期2013年4月刊
  • 心與識在佛陀的教法中,幾乎包括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分別述說於三藏十二部中;所謂「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便是所有事物法則的綱要

    雲語書摘

  • 文:出處:282期2013年10月刊
  • 在佛法中所謂的「有」,是指現實生活所關係的動物、植物、礦物等有情、非情與無情的眾生,以「人」為中心,舉凡理和事等一切諸法相。

    小樹長成大樹了

  • 文:編輯部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 師父所著《妙法蓮華經決疑》裡有一品「藥草譬喻品」第五,其中一段佛陀說到了:山川大地、花草樹木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以大自然種種現象來譬喻說法

    人的五大欲望

  • 文:出處:290期2014年7月刊
  • 色之所以迷惑人的道理,在於色塵、法塵、色法與五蘊的關係,而道理的關鍵性,是因人的貪欲所起,而貪欲起動的能源,來自人的無窮業力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文:出處:294期2014年11月刊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義,是要從「有所住」上去生心,從「有所住」去下手;所住、所存在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和現象呢?並不是一切都不要存在,若否定一切而要生清淨心、菩提心;那麼,就完全錯解經文的涵義了。

    看破、放下,方得自在

  • 文:出處:300期2015年6月
  • 看破,不是消極,不是退避;而是積極的去認識、了解,不為色塵緣境、人事問題所迷惑,進而突破、化解障礙;也就是化解無明而有所覺悟,破除迷惑而顯現真如之性。

    想行之間

  • 文:出處:306期2015年12月
  • 於「業的想」會產生多「非想」,非想要經過比較、選擇以後,才有顯現「道」的可能,這「道」還是一個想,因為關係道的道理方法很多,又會產生很多的「非想」

    利他之行

  • 文:出處:316期2016年11月
  • 利他之行,不外是從身口意的行為著手,先完成自己的修養,再表現行為而使他人得到利益,如此才可說是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