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是武器

武器,是指防禦戰鬥所用的工具。所以,「禪的語絲」第五則就說「佛法不是用來作武器,專門刺傷他人。佛陀所說的道理與方法,是用來調整自己的缺失;務期使不好的調整成好的,使好的更為增上。」

所以,千佛山雜誌每期的封面都有「信佛、學佛、可以成佛」之語;如果信佛不學佛,就沒有機會成佛。學佛怎麼去學?就是修行,修正自己的身體行為、言語行為、意念行為,因為這身、口、意的三個行為常會出錯;所以去調整這三個行為,原來不好的,使它變好;原來好的,使它更好,這就叫修行。

但是,我們一般都認為「人有貪瞋癡,學佛就是要學戒定慧,可以消除貪瞋癡」;然而,師父卻教誡弟子們,莫把戒定慧當武器,貪瞋癡當敵人,拿武器去消滅敵人的方式學佛。為什麼要如此說呢?

想一想,戒定慧如何得來?釋迦牟尼佛會給嗎?事實上,戒定慧是自己去學習、修養而成的。是學習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定慧道理方法,依這戒定慧的道理方法來調整、修正自己的缺失(指化解貪瞋癡,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貪瞋癡),使自己的行為缺失愈來愈少,不再隨業造業,而是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以至智慧圓滿,不再有任何問題化解不了。

我們一般學佛的人,懂得些道理後,往往就以自己所懂的道理去修理別人,比方知道他是位佛教徒,只要看到他行為有一點不如法,或有點像世俗人一樣,就會指責他「看你學佛,怎會這樣?學佛不是講戒律、講修定、慧嗎?」這就是把佛法當武器去刺傷他人之一例子。

事實上,戒是不犯,也就是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到傷害。定是不亂,也就是當自己會亂,情緒把握不住的時候,能夠慢慢沉靜下來,但不是勉強壓制自己,這需要時間的沉澱。慧是不癡迷,也就是當身口意的行為表現時,千萬別自作聰明,以為別人是傻瓜,而是要面對自己,把握自己,不要表現愚迷的行為。

所以,佛法不是武器,世間法也不是敵人,不可以敵對的方式而戰鬥;就像是佛與魔,正與邪,必須是近佛遠魔,近正遠邪;決不是抗衡力敵,拼個你死我活!

曾有信徒問師父:如果煩惱顯現,要怎麼對治?師父回答:佛法沒有對治的法,佛法是從相對中去突破的;不能以「惡」拿「善」去對,「是」拿「非」去對,不是這種相對。所謂的對治就是自己做不了主之前,利用一些方法保護自己,如此而已。所以,佛法沒有對治之法,如對治的話,就變成世間法,是敵人,那佛法就變成武器,拿武器打敵人了!

師父也說:雖然《六祖壇經》裡有談到三十六對法,但那是幼稚園的法;因為,開始學佛還做不了主,念一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使自己不要去造業,甚至慢慢可以從業裡顯現道,這才是目的。

所以,煩惱來了不是去對治,而是怎樣從煩惱中去認識清楚,瞭解透徹,也就是從煩惱裡發現菩提;因為煩惱絕不會無緣無故生起,一定是因為什麼人、事而令身心不安,就像被繩子綁住了不得解脫一樣。唯有想辦法把人與事的問題化解,當然煩惱化解就得解脫了。然有些人把解脫當成死,一旦問題解決不了時,就以自殺當成解脫一切,結果不只自己不得解脫,還給家人惹了一大堆麻煩!

所以,學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在於學習智慧,還要能融會於日常生活中,才能去化解問題;如果有了問題,只求答案,那不是學佛的態度,學佛是幫助我們去認識、瞭解問題,不是去找答案,因為佛法不是武器,問題並非敵人,正確的態度是去學習、修養,並將其成為一種力量,才能自悟自覺;所以,唯有信佛、學佛,方能成佛。

總之,學佛修行的目的,在於成就覺悟之道,而人之所以會造業,是因所具備的知識經驗不夠,依自我意識我行我素,不調理,不改變自己的缺失。又由於將自己的「我」放在別人身上,要求完美,挑剔別人:「你是學佛的人,怎會這樣?你這出家人,一點修養都沒有……。」所以,經常衍生問題。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太多的約束,猶如大大小小的框框把我們框住而不得自在。學佛修行就是希望將這些束縛的框框一個一個解脫;因此,我們學佛修行千萬不要弄錯了方向,在走向解脫之路時,又找個法門,設個框框,將自己框起來。如果未學佛之前「我」本來很好,學了佛反而不自在,表示學錯了方向;如果學佛之後,「我」愈學愈平靜、安詳、快樂,就表示學對了。

所以說,學習佛法是在修養自己,不是以佛法為武器去修理、挑剔、刺傷別人;其實,真正有修養的人,見到別人的缺失時,一定會反省自己是否有相同的毛病,絕不是希望別人當佛菩薩,自己永遠當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