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休庵隨舉
休庵隨舉 公案五十三參--五
誘因:如何是化身?
機鋒:有相無狀之念。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39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無我,觀是我觀,身是我身,有我之分別;於此分別之餘,不計量,不執著,不於一念中,生些微雜染;亦即是出離,亦即是莊嚴清淨,是則無我之境.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下)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金剛經研討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果能把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禪定真正搞清楚了,到最後第九定就可以檢驗你的修養!
- 文:智障出處:溈山夜話
溈山夜話 「瑟魯之歌」的日文譯作
圖照說明:這是一張對每一個人來說,可以算是"太熟悉的心境陌生之路",是不是感覺在任何台灣的小鄉下都有這麼一個地方?所以才叫最熟悉的陌路
- 文:智障出處:溈山夜話
溈山夜話 南嶽單傳記 評唱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尊者一日踏泥次。
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
尊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上)
眾生被自己造作的業綑綁住了,繫屬於業,依於業的性質去輪迴受報,必須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依其造作的業,隨業性流轉,可分上、中、下三等差別。
-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想、非想、非非想
非有想是從「有想」經過探討,深入分析,突破原來的不成熟,展現屬於利樂的見解,已不同於「有想」,也就是「非想」。非無想,則是突破「有想」,進入「無想」,更進而提昇至「非無想」,即非非想的境界。
- 文:恕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衲衣下的足跡 尋路迷宮--下一班迷宮班車我不搭
古往今來,霸主、政客對名利、權勢傾慕追逐。如果不轉身,那就不能怪迷宮就是你的病,你的貪瞋癡,你的圍城!
- 文:單德興出處:特別講座
2023千佛山系『灑脫人生』講壇 ──灑脫人生.自在生活(3)
工作時,忙中有錯,全在事先的籌劃不夠周密;行事時,少了一分沉穩,多了一分性急;若能於佛法中,修得一分「靜慮」,則工作再忙,亦能順順利利。
- 文:編輯部出處: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法與現實之間 「歡喜承受」座談
「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顯然「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從時序來看因果,就是早晚的分別而已,很多佛教故事可以發人深省,了解「功過不能相抵」,讓人們多所警惕。
- 文:鍾玲出處:文章轉載
文章轉載 佛圖澄的弟子安令首尼師
佛圖澄告訴他:「他就是你女兒的前生,是一位大法師。如果你讓她出家,不只你會大富大貴,全家族都得益。」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
讀中庸看健康之道(續一)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怵,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
情志與問題分析(續五)
從問題分析的角度來看,人有情志反應,代表當時存在著問題;若是生起較激烈的情緒作用,就代表現況與期望有了極大的偏差。
- 文:編輯部出處:封面裡
千佛山雜誌2024年三月(396期)雜誌翻頁書
千佛山雜誌2024年三月(396期)雜誌翻頁書
https://pse.is/5p2xv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