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7期2016年1月
跨越恐懼的藩籬
生活中,人們常會因為缺乏某些知識經驗而對新的事物不敢去嘗試、學習,一方面或許是怕事情做得不好會惹來負面的批評或出糗;一方面也可能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想著一定會做不好此事。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7期2016年1月
禪修營與我
三天的時間很快過去,一連串精心設計的禪修課程,讓初學者能了解禪的真正意義,也讓長年修學者再一次領略禪的妙諦。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7期2016年1月
「禪修營」有感
就如同 雲老禪師曾提示我們-要以「讀」的態度來面對周圍的事物,即使是小事-,我想在生活中若能學習此番的態度,於人生旅程中,將會有豐盛的收穫。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7期2016年1月
吉他的靈魂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意念中有它,它就存在;心裡想他,他就會出現。從那位氣質非凡的音樂家和他奏出的美妙音符中,我看到了老和尚的影子!
老人家演奏的妙音襌意,在體用相境中,「抓住了就是你的,否則當面錯過!」抓不抓得住?抓住了什麼?端賴有心或無心!誰是有心人呢?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7期2016年1月
冥王星三部曲之三「高度。角度。計時器」
我們在千佛山學佛,見過老和尚的示現,目標當然不會僅止於「做個寬宏大量的凡夫」。雖然每個人的高度不同,但只要親近他老人家,都會感受到他和自己站在同樣的高度,而從融洽的氣氛中,心悅誠服地受教、獲益。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3期2015年9月
大方佛華嚴經淺釋 如來名號品第七
問:「何謂秘密?」
答:「蘊藏機要,不輕易示人。於密教而言:不書文字,凡諸法要,口授面與。但以秘密機宜,謂大乘菩薩法,圓教甚深,非二乘行人所能善解者。」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想一想、再想一想
人,都擁有一種特質,就是當聽見好聽的話,心中便會歡喜;但是對於不好聽的言語,立即的反應就是會不高興,心裡頭不是滋味。可是喜歡聽好聽的話,對我們就是有利益的嗎?
- 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石頭和尚-希遷禪師
希遷(西元700~790),俗姓陳,廣東端州人。師的母親初懷孕時,便不喜歡葷腥。師在孩提時代,與生俱來就有一份敬母,順母,衛母的德性。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關
關的意思,是於險要之處,或易守難攻之地,所設的界門,並派兵駐守。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禪和参
上弦月 月如弓
新剃眉顏柳上梢 道似千江翻天浪
月滿圓 猶明鏡
世間萬物俱圓融 鏡智大圓如虛空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那遠遠的雨(上)
鼓雨鈸雷,灑下的是一堆交錯的音符;可惜那意頗邪的划過,不是令人驚駭的閃電,而是一些令人防不勝防的陷阱。(雲老禪師的”思路”)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每逢法會期間
記得剛來菩提寺時,從佛研院的行堂做起,凡遇法會,學生個自負責的工作已安排好,從年初到年尾的法會大小約十來次,真的是體會出行堂職事的重要性,爾後進入常住擔當的職務更是不能馬虎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結夏安居的迴響
佛制九十日安居,立「前、中、後」三期,設前夏日為「安」,中夏日為「養」,後夏日為「居」。所謂「安、養、居」是標明結夏的內涵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夏安居研讀《惠能大師》心得之一
結夏安居期間,住持和尚尼如念法師帶領大眾師一起研討師父著作《惠能大師》,其中,討論有關如來禪與祖師禪如何界說?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淺談六祖惠能大師的「自性」說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半夜三更,為其解說『金剛經』開悟時,感嘆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茶湯因緣.無盡的茶幸福
一學期的茶道班,學員已從中玩味出茶文化及生活美學的真味,由品茶的意境,開展出層層的審美情趣、幽境雅韻。彷彿朗然溫潤的自我淘洗;彷彿細雨浥塵,回向自身的千古逸趣。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我遇見你.在菩提寺.在101的青年學佛營
我們把青春走出節奏
奮力攀爬智慧的塔
豐沛明亮 只租不售
讓陽光指指點點
把雲從“心”讀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青年學佛營心得
二天半快樂的時光,發自內心的笑,即使碰到不喜歡的事物,卻很輕易的在一念間化解。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101年 大雲寺義工聯誼成長營
連著二週的陰雨不斷,加上谷超颱風可能逼近,使得原打算擴大舉辦的101年大雲寺二天一夜義工成長營,為顧及安全,也適值結夏安居時間,只好縮短為半天的精華演出!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參「老」
老和尚早年有行脚團,團員從一人至一群人,萬里足下起,涉水越山,參學辯經,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