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57期 2011年4月刊
勿在聲色中討生活
師父在《休庵散抄》中有篇〈行忍苦衷〉一文裡說:「苦行行者,首在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倘若於『聲色上討生活』,無異形同凡俗。」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59期 2011年6月刊
學佛如同吃飯
師父在《白雲心語(2)》中說:「學佛如同吃飯,一頓不吃就會挨餓;因此,必須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吃到不能吃為止。」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62期 2011年10月刊
認識佛教與佛法
佛教是國際上公認的五大宗教之一,宗教的型態必須具有教主、教義、教堂、教士、教徒等組織架構。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66期2012年4月刊
吃的問題
自古以來,人們不斷的探索健康,養生的方法。現在大家皆知「陽光、空氣、水和營養」是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70期2012年9月刊
信佛、學佛、可以成佛
信佛,是開啟覺悟,是入佛之教;打從心底虔信佛陀的般若與菩提,像陽光能夠驅除愚暗;舉凡佛陀所遺留下來的,許多的甚深微妙之法,不僅欲虔信,更欲深入,撇開自己的依於業力所發起的任何自我意識。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72期2012年11月刊
學佛之識
學佛的主旨,在培養智慧,在成就圓覺。學佛的人,在菩提道上,櫛風沐雨,精進勤行、歷經百般磨鍊,最終目標不外乎進入道的修養,證入道的果位。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74期2013年1-2月合刊
空相的認識
空,一般來說是指空虛之意。凡虛而無物之處,空無所有,皆謂之空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心與識的分辨
心與識在佛陀的教法中,幾乎包括宇宙人生的萬事萬物,分別述說於三藏十二部中;所謂「一切唯心」,「萬法唯識」,便是所有事物法則的綱要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78期2013年6月刊
緣生的種類
佛法說:一切萬法皆由因緣聚合而生,也隨因緣散去而滅,依此而說緣生緣滅。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0期2013年8月刊
什麼是修行
上白下雲老禪師曾說過:雖然一般把修行當成誦一部經,或禮懺、念佛、持咒、作法會...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2期2013年10月刊
雲語書摘
在佛法中所謂的「有」,是指現實生活所關係的動物、植物、礦物等有情、非情與無情的眾生,以「人」為中心,舉凡理和事等一切諸法相。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4期2013年12月刊
業的因果感報
學佛的人,對「業」一詞,雖不陌生,但對「業」所含蓋繁複的內容,卻感到一頭霧水,混淆不清楚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6期2014年3月刊
三界六道的認識
欲界有六道眾生,欲,希求的意思;界,是範圍。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88期2014年5月刊
說夢
一般說夢,有兩種現象,一是比喻不切實際不能實現的,有如做夢般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90期2014年7月刊
人的五大欲望
色之所以迷惑人的道理,在於色塵、法塵、色法與五蘊的關係,而道理的關鍵性,是因人的貪欲所起,而貪欲起動的能源,來自人的無窮業力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92期2014年9月刊
談忍波般若蜜
忍,有安忍、安住、承受、包容之意。
波羅蜜,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到彼岸」。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法義,是要從「有所住」上去生心,從「有所住」去下手;所住、所存在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和現象呢?並不是一切都不要存在,若否定一切而要生清淨心、菩提心;那麼,就完全錯解經文的涵義了。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96期2015年1月刊
吃的問題
閩南語有「吃飯皇帝大」之說,意指吃飯是件很莊嚴、嚴肅的事,不能隨便亂吃。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98期2015年4月
般若與菩提
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慧,慧是藉智而顯現;智的梵文是闍那,智即是知識和經驗。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00期2015年6月
看破、放下,方得自在
看破,不是消極,不是退避;而是積極的去認識、了解,不為色塵緣境、人事問題所迷惑,進而突破、化解障礙;也就是化解無明而有所覺悟,破除迷惑而顯現真如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