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

    楞嚴探秘八之一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2期2017年6月
  • 他們兩人都是阿羅漢,被佛陀提醒後,須菩提就改變了,但大迦葉,他還是照原來的作法去做,因為他是苦行,他的特色就是苦行僧,「頭陀第一」

    楞嚴探秘七之二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9期2017年3月
  • 好比在修行的路上,你執著那個修行,就是個有為法,它會顯現種種的現象,變成你修行上的障礙,如果變成一種執著的話,它就成了解脫的障礙

    楞嚴探秘六之二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5期2016年10月
  • 當佛陀般涅槃的時候,阿難問:佛陀入滅之後,他們的修行,以後沒有人指點了,那應該怎麼辦?平常的修行要把握住什麼?佛陀說「依四念處而住」

    楞嚴探秘五之四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2期2016年7月
  • 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

    楞嚴探秘五之三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1期2016年6月
  • 一般我們的自我意識裡,有感性的成分和理性的成分,有的人偏於感性,有的人偏於理性,在這裡暫不比較理性較好或感性較好,那只是種分別

    楞嚴探秘五之一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9期2016年4月
  • 我們繼續探討「空」義,為什麼叫「空」義?前面說到聲聞法跟菩薩法的情形,這部經開始的時候提到很多無漏大阿羅漢,可是這部經又是標準的菩薩大乘佛法,我們必須要把修行最重要的「空」的意義搞清楚,當接觸這部經的時候才比較容易下手。

    楞嚴探秘四之三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 《般若經》的法義是菩薩法,佛陀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介紹,最初的時候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要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而後慢慢提昇修養,善的要轉成道業,比方說行六波羅蜜的布施啊,布施有有相布施還有無相布施,般若經先談有相布施,以七寶布施功德大,要先肯做布施,可是肯做布施那肯定是有為法,布施得越多福德越大,而真正的修行還要慢慢提昇,轉福德為非福德性,突破有相進入到無相,信守般若法義

    楞嚴探秘四之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7期2016年1月
  •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六 - 一體三寶之識(四)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7期2007年 8月刊
  • 自心如果沒有覺悟的話,那我們就是一個眾生相,這個眾生相,不只是人,而是法界的眾生群相;所以《金剛經》要我們不要自外於眾生,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外於眾生,那就有人、我、眾生的差別觀,一有差別觀,根本上是背離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