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八之四

    為什麼古大德有人說,《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將來最早消失的一部經?這部經太艱深了,光講一個七處徵心就很難,但是很耐人思惟,訓練思考

  •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4期2017年9月

  紅塵甘露

           楞嚴探秘八之四       /若知

二處徵心:「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阿難說:我聽佛陀開示之後,我領悟了,我體會到〝心,實居身外〞。我們看阿難是不是糊塗了?在身內還講得過去,心怎麼跑到身外去啦?!其實阿難是在幫我們問法,我們不也就是這麼糊裡糊塗的嗎?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現在阿難說心在身外,這可麻煩了,我們看佛陀怎麼引阿難找回自己的心。佛陀告訴阿難,這些比丘們剛才隨我到室羅筏城應供摶食,才回到祇陀林;我已經結齋了,你看比丘們吃飯時,一個人摶食 (印度人習慣以手摶飯而食),其他人飽不飽?其實佛陀一行人不是去應供了嗎,對不對?那為什麼還有「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的句子?這是翻譯上的問題,沒把前後兩件事交代清楚。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阿難回答說:不行的,世尊!這些位比丘,雖然他們都已經證到了阿羅漢,但是每個人的身體、生命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同的,怎可能一人吃飯大家飽呢?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覺了,知見的心實在身外的話,那身心就互不相干了;這麼一來,那你心所知道的身體察覺不了,身體感覺到的,你的心也沒法知道;現在我把手給你看,當你眼睛看到的時候,你心有沒有分別?當你眼睛看到我手的時候,你的心是不是知道「這就是我的手」?「兜羅綿」,是軟的棉花,手軟如棉,這是翻譯上的形容詞。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阿難回答說:是的!世尊。當我一看到您伸出手,就知道是佛陀您的手!這是心的自然分別嘛,心怎麼會跑到身外去呢?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所以佛陀對阿難說:你看到我的手,心識既然明白,那怎麼說心在身外?由此該知道,你說有覺了能知功能的心是在身外,沒這道理!

    這是第二個破,其實不要佛陀破,我們自己都明白,把心放在身外去了,那還是你的心麼?還能覺知身體的狀況麼?可是我們有時就是這麼無明兼糊塗,就像阿難一樣,一時失察,竟然就把心歸到身體外面去了。所以佛陀就用伸手的例子,讓阿難在看到的時候,問他心裡面有沒有感覺?既然有感覺,你知道這是我的手,那麼心怎麼會在外面呢?由此可見佛陀多麼高明,善用啟發誘導的教育,讓人自覺自知自悟!

三處徵心「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回答佛陀說:世尊!就像您所說的,我看不到身體裡面的東西,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因為佛陀說了嘛,我心如果在裡面,應該能夠看到身體內的東西,我既然看不到體內的東西,那表示心不在身體裡面;但是心又能知身,可見身心是不相離的,但又不在身外,所以我想到了,知道心在一個地方。

    「佛言:處今何在?」佛陀很慈悲,就問:那是哪裡?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阿難說:這個明明白白的心,既然不清楚裡面,卻又能夠看到外面,所以我想,它是潛伏在眼根裡。「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就好像有人拿了玻璃碗 (我們暫且就把瑠璃當玻璃吧,這個瑠璃本來是通體透明的),把兩個眼睛罩住,雖然是物質體的東西,但跟眼睛合在一起,並不妨礙眼睛看的功能;眼根隨著作用而可看到,隨即就產生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但這覺了能知之心,為什麼看不見裡面,卻能夠看得到外面呢?就因為它包在琉璃碗裡面,跟這個眼根合在一起了,所以能夠清清楚楚看到外面沒有障礙,因為心潛藏在眼根裡面的緣故。這是阿難想到的心可能存在的第三個位置。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佛陀跟阿難說:如你所說,心若是潛伏在眼根裡,眼珠就好像有個瑠璃,人用瑠璃把眼睛罩著,那當你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的時候,你看不看得到這個瑠璃?經佛陀這麼一問,阿難自己也被自己的回答搞糊塗了,就說「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是的!世尊。如果這人用瑠璃罩眼睛,應該看得到瑠璃。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佛陀對阿難說:你的心如果是在眼根裡被瑠璃包起來合在一起的話,你應該看得到山川河流,當你看得到山川河流時,怎麼會看不到自己的瑠璃眼呢?如果能夠看到自己的瑠璃眼,你的眼睛就成了塵境,不是根了!可是眼不是根嗎?眼是眼根啊!可是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的話,這個眼睛就變成跑到外面去了,就變成一個塵境了!(請看下列圖表)

               

    〝根〞是能,〝所〞是塵境,如果你說心潛伏在眼根裡,心跟瑠璃是合而為一的話,當你看到外面的山河的時候,你應該也看得到自己的瑠璃眼睛的;你能夠看到山河,為什麼看不到自己的眼睛?「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的話,那你的眼睛就變成塵境,不是根了(請參考圖表),就變成眼睛看眼睛了,所以「眼即同境」,境就是塵境,「不得成隨」;〝隨〞就是跟隨起作用,成為看見的能力。當根塵能所相應的時候,它就能夠產生一個能力,看的能力,如果你的心潛伏在根裡的話,當眼能夠看到山河的時候,你也應該能看到自己的眼睛,當你看到自己的眼睛的話,你這個眼睛就不是根啦,就變成塵境啦;既然變成塵境的話,他就不能產生〝隨〞的作用了,「不得成隨」!

    「若不能見」如果看不到眼睛呢?「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那你怎麼能說你這個了知之心是潛伏在根裡?佛陀從正反兩面來破他,如果說你看得到眼睛,你的眼睛就變成塵境了,既然變成塵境了又怎麼起作用呢?就不能「成隨」了,不能隨著能所(根塵)相應起作用了;如果不能見的話,那你又怎麼能說你的了知之心潛伏在根裡呢?要潛伏在根裡才能夠〝見〞啊,你不能見,不是自己把自己推翻了?「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由此可知,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的說法,是不合道理的!

    其實這個設論本身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只緣阿難不知心之住處,佛陀就將就他的回答來提點他,也讓我們見識了一下佛陀破論的技巧。

四處徵心「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府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阿難對佛陀說:世尊啊!我現在又想到了,我們眾生的身體,五臟六腑是藏在體內的,竅穴才在體外,藏起來是暗的,洞竅通外是明的;現我面對佛陀,開眼看到明亮,所以叫〝見外〞;閉眼是黑暗的,所以叫〝見內〞,這麼解釋您覺得如何?阿難認為眼睛閉起來是暗的,看不見像藏起來了,「名為見內」;張開眼睛時就看得到外面,所以「名為見外」;可是這個說法說不說得通?阿難幾番下來真是越說越糊塗了,其實見內的問題在第一徵心時就提到,然後馬上心就跑到外面去了,我覺得很有意思,佛陀怎麼樣去破他呢?我們學佛還要懂點邏輯推理,所以唯識學裡有因明學,因明學就等於世間的邏輯學,他那個頭腦要清清楚楚的哩。為什麼古大德有人說,《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將來最早消失的一部經?這部經太艱深了,光講一個七處徵心就很難,但是很耐人思惟,訓練思考;所以學科學的人、學理工的人都應該來研讀這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