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5期 2007年 6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四 - 一體三寶之識(二)
於千佛山的家風,我們可以看到,老禪師培育僧才的風格,那就是:
〝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4期 2007年 5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三 - 一體三寶之識(一)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我們看須菩提怎麼向佛陀請法?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3期 2007年 4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二 - 佛陀思想的精華(五)
第十四,佛陀為度長爪梵志等議論大師,使對佛法生信心故,於是彰顯般若甚深之一切智而予以攝服之。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2期 2007年 3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一 - 佛陀思想的精華(四)
那麼,要如何隨時保持般若覺悟的理念呢?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1期 2007年 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 - 佛陀思想的精華(三)
我們再來看看,以畢生投入禪行旅的上白下雲老禪師於般若經鑽研所獲的心得。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0期 2006年 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九 - 佛陀思想的精華(二)
既然自性本有般若之智,那什麼是自性本有的般若之智呢?能大師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9期 2006年 11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八 - 佛陀思想的精華(一)
研讀《金剛經》,是因為《金剛經》裡面有非常重要的法寶。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8期 2006年 10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七 - 行修的境界(五)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7期 2006年 9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六 - 行修的境界(四)
意念的行為是潛藏於內的,而這意念的內涵,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五蘊〞。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6期 2006年 8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五 - 行修的境界(三)
學佛本是一種自我心性的修養,反求諸己,自然一切圓成,所以說: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5期 2006年 7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四 - 行修的境界 (二)
談到〝無〞,我們必須要知道:〝無不是沒有〞,所以不是憑空談無。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0期 2007年 11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九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三)
每當我們執著〝我〞時,常常是忽略別人的〝我〞,我們幾乎都是執著自我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的利益,所以就形成我是人非的對立現象、種種利害衝突的問題,這就是人世間的現象。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1期2006年3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一 - 緣起與性空 (四)
所以老禪師把“有、空、非、無”看成是智境四相,這在老禪師《休庵隨筆》的《內心世界的研究》中有清楚的說明。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2期2006年4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二 - 緣起與性空 (五)
所以佛陀在《金剛經》中,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境,交代得特別清楚。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3期2006年5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三 - 行修的境界 (一)
依於佛陀在《金剛經》中的開示,我們來討論一下行修的內涵與境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0期2006年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 - 緣起與性空 (三)
可見佛法於〝境〞,講究要絕對的清淨。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1期 2007年 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八十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四)
若做學術研究則會越鑽越迷,造成無法化解的所知障,而這種所知障更會形成自以為是的貢高我慢,於是終成了覺悟的障礙。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2期 2008年 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一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五)
所以,佛法教我們去認識:眾生的業是很平等的;業是公平的,都是依於因與緣的和合。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3期 2008年 3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二 - 自我轉化的關鍵 (一)
我們知道,每部佛經經文的開頭,幾乎都是〝如是我聞〞這一句,其實它是有來由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24期 2008年 4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八十三 - 自我轉化的關鍵 (二)
佛陀告訴我們,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是一個娑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