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三個名相,分別定學,其實就是九種定法,次第增上的禪定修養境地。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350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經中說此龍王,乃十地果位大權菩薩之化身,係一百七十七龍王中之第七位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唯識法相學95三乘行果--十回向(六)
「善根」並不只偏於善良的基礎,善根除了包含業裡面善的種子之外,真正的重點是在「菩提」善根。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大乘起信論 真如說義
談唯識來說真如的法義,就是一種對真如的分析,以唯識來看有三個說法:一個是「無相真如」,一個是「無生真如」,一個是「無性真如」。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緣,在佛法中說,於心識的變動,是塵所與根能的相應,而後心起慮知,識生執著,形成相和境的現象;而後,自我與相及境,復又作用變化;由藉之情,而再次相應,復有染著或淨捨的不同結果。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349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梵天,乃離淫欲之色界諸天;從四禪天而言,係初禪天。梵天依序為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所得之禪定,位於初禪與二禪之間,故說是中間禪。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唯識法相學94三乘行果--十迴向(五)
因為畢竟是人,除非你能到達菩薩的境界,譬如七地以上具備六神通,知道他是什麼病,該怎麼治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大乘起信論 淨熏
這裡講「淨熏」,並不是說用什麼清淨的東西去熏習它,而是用什麼方法。什麼認知去作熏習,使它顯現出清淨,當然,就有很多的道理方法。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不過,若依法華思想說菩薩,當以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乃是諸菩薩摩訶薩中的導師,應列彌勒、文殊、觀音、普賢四大菩薩為代表性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348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五種縛,即繫縛眾生,令使流轉三界之妄惑:如貪、恚、慢、嫉、慳等。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唯識法相學93三乘行果--十迴向(四)
談「無盡功德藏」, 這地方唸「藏」(ㄗㄤˋ) ,不可以唸藏(ㄘㄤˊ)。藏(ㄘㄤˊ)是把東西收藏起來;藏(ㄗㄤˋ)究竟是什麼意思?通常佛教有一個名詞「一大藏教」,在佛教裡這一大部分就是所謂的「一大藏教」
- 出處:解惑篇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解惑篇
問:業是不是有定業、不定業?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大乘起信論 染熏
這有三大部分:一個是名言,一個是色識,一個是煩惱。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8期2019年10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善知識的類型,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外護者--身心安穩,無有怖畏。
同修者--相互勉勵,共同切磋。
教授者--開示善導,破闇啟明。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7期2019年9月
34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善音海神,統理海眾生,以音普順,語言辯明,令海眾生歡欣喜悅;雖然彼神,仍然具有貪欲、瞋恚、癡迷之愚惑,却猶能善解一切音聲;何況總持三昧,成就自在威神之力!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7期2019年9月
唯識法相學92三乘行果--十迴向(三)
所謂的「不壞」是不會受到損害,不管是任何的時間、空間,遇到任何的人與事,凡是你的起心動念都以修養功德做為防護罩,任何事物都不會破壞你,以這種方式去理解比較容易。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7期2019年9月
大乘起信論 染與淨(下)
善業、惡業都是煩惱,絕不能說惡業是煩惱,善業是菩提,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7期2019年9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也就是面對自己,照見現實中的起心動念,刻意的認識,透然的瞭解,必須發現自我感性分別的染著之處;因為,那就是障道因緣,那就是造業根源,卻也正是開啟「道」的樞機之所在。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46期2019年8月
34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三昧自在法行,猶若虛空中所遊移之日月,其影像現處,徧及十方法界;亦如泉處、池處,凹處、澤處等積水處,以及河流大海等處,處處可見日月之影像;是菩薩色像,普現十方之不可思議處,亦復如是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6期2019年8月
唯識法相學91三乘行果--十迴向(二)
很多人不太贊成我說:「一個學佛的人,偶爾生點病是好現象。」為什麼?一個人從來不生病,身體很健康,他根本就不會知道病的苦,其實生老病死,「老、病、死」這三個比較好把握,「生」的苦最不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