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印度朝聖之旅(下)
修行仍以在心地上下功夫為唯一解脫之道,在人我之中完成;但是,也不必去拒絕或反對朝聖,畢竟那是佛陀所允許的,必然有其深意。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專題演講 王維筆下的親情、詩情和禪意(一)
做為儒家的臣子,他愧對國家,但是作為佛弟子,不能說有困境就自殺了,有困境是要化解的,所以我想王維內心有這種兩種思想體系的矛盾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佛研院園地 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我們之間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要好好的珍惜,我現在很多時候不會去想我站在「理」字上,儘管我是對的,而是自己放軟一點,退一步。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極短篇】鍾玲/一見鍾情
兩人的眼睛都閃亮起來,笑容背後轉著一樣的念頭:「原來你也那麼守時。」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從佛法看故事 食菌得仙
剛好佛陀聽到他們的談話,就教誡說:「你們都沒說出苦的真諦,只是一種從習氣中帶來的偏見。你們之中有的是婬鴿轉世,就以欲念為苦...。然世間最大的苦,莫過於有身體。」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參加千佛山菩提寺107年“八關齋戒”的心得
此一日夜中,不可放任自己的意念,隨逐俗念或罣礙俗事,應起精進心,將念頭用心於「六念處」上──即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參加「天岳山107年禪修營」心得
尤其是「法念處」,是依於佛陀的教法使意念得到薰習,使「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於原有可能造成的缺失去調整,從修養中漸趨圓滿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盛唐大詩人之一 王維的詩歌賞析
王維描述他學佛的恬靜心境,道出山林古寺的幽深環境,而造成一種清涼寂靜的意境,最後「安禪制毒龍」,便是他心跡的自然流露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 雲的故事
仍在承受著各種障礙與苦惱,身為大乘佛法的行者,自修之餘,寺務之外、別忘了隨緣接引,助他們一臂之力,早日走上菩提大道,讓這世間的苦難逐漸消失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 印度朝聖之旅(上)
阿難!此四處是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應瞻禮尊敬之處。阿難!具有信仰心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往復朝禮:『此是如來出生之處,』『此是如來成等正覺之處,』『此是如來轉無上法輪之處,』『此是如來般涅槃之處。』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 做功課
「早課皈依,乃係佛弟子及天神等皈依時刻。」是在提醒:福報再大用完了還是會墮落輪迴,是不可靠的。又說:「晚課皈依,乃係僧伽為天與人以外的眾生,諸鬼、畜牲、阿修羅等皈依時刻。」所以是對鬼道的眾生說法,設蒙山施食,廣濟幽冥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寫出人間的善意
她忽然收住話音,拋給我一個問題:「有年輕時執着過的人,到現在還想再見我一面。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在場的人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那就去見呀!」她聽了搖搖頭,說:「我選擇不去。」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從佛法看故事 孔雀愛尾
所以走在菩提大道上的學佛者,欲完成究竟覺悟,必須具備無數的業感突破,直到業識中完全清淨,進入至正等覺的境界,才算是突破的歷程有了明確的功德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極短篇】鍾玲/媒人
兩年以後秀麗才畢業就跟力文結婚了。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媒人是婷婷的父親李先生,五年多以前下決心以行善報恩那一剎那的李先生。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徒
掬一把黃土,撒向洪流海
入世出世 不來不去
給自己!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豬臉的歲月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去來菩提
「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其實是個比喻,比喻要去認識及享受孤獨的內在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翻轉吧!我的寺院生活
在夜深靜下來思量:僧伽之所以學習「修行」,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抱持努力、謹慎的態度去克服自己的障礙與不足,期間還會承受他人的諸般指教…種種滋味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專題演講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五)
王維沒有殉國,學佛的人看法不一樣,不會為忠於君王而自殺,他會認為要化解這困苦的處境、有侮辱要忍,所以他是做學佛的人做的事,但是在儒家的社會就要接受屈辱
- 出處:活動報導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月亮代表我的心-愛情篇」聽後感(一)
很多我們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遇到的問題探討到最後,都跟內心深層的自己息息相關,如果你以正確的方式「愛」自己,以及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很多愛都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