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法門的知見

止觀法門的知見

知見的意思,就是認知和見解。

佛教中言法,講究解而能行,解行並進而無礙;有所謂學行之道,在信、在解、在行、在證。但名相的建立容易,法義的深入卻難,尤其是法門的著手處,幾乎無有實際效益的途徑可遵循;因此,提示如下的十種知見,導引行者於修養上,如放羊牧牛,得心應手,駕馭那「無奈」或「勉強」不知如何是好的心識。

一者、五根是能處:

能、是能力,或者說是功能。
眼能見,從根見,見見,以至見性。
耳能聞,從根聞,聞聞,以至聞性。
鼻能嗅,從根嗅,嗅嗅,以至嗅性。
舌能味,從根味,味味,以至味性。
身能觸,從根觸,觸觸,以至觸性。

二者、五塵是所處:

能見者,所見是色處。
能聞者,所聞是聲處。
能嗅者,所嗅是香處(臭等)。
能辨者,所辨是味處(甜等)。
能觸者,所觸是及處(粗等)。
能觸者,所觸是及處(粗等)。

三者、意念是印象:

意、即是意識,從根能塵所相應而發起,產生變化後而有的作用;如相機、膠捲、相應於外景,最後形成的照片。

四者、思念是煩惱:

意動而後發起思考,集色塵緣境的影響,使身心失去平靜,以至煩惱生起,身心不自在;亦即「無明」的處境,源於迷惑,而從「思」的不解,形成無奈。

五者、心念是自我:

心為主宰,即是自我意念、思念,而發起的心念,而表現的分別,或者稱作自我意識,或者稱作主觀意識;於心理上所發起的感性或理性的情感作用。

六者、色蘊是誘因:

色蘊的形成,來自色塵(物質的),法塵(精神的),色法(理與事的),契合色心相應而顯現;亦即色塵緣境契應時,色心交道的首當其衝者。

七者、受蘊是情識:

色心交道,契應之時,隨即引發情識,產生不同的感受;亦即喜好、厭惡、愛取、恨捨等五欲八風的染著之情。

八者、想蘊是遷化:

想思之緒,遷流變化,順逆正負,虛妄真假,如行雲流水;處此時刻,擇棄兩難,尤其多少無奈,的確剪不斷,理還亂,想思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九者、行蘊是作為:

想思之餘,訴諸身行,訴諸言行,訴諸意行;或造作成業,或修養成道,其行為決定結果;或相對,或絕對,或偏邪,或嚴正,垢污清淨,界於分水之嶺。

十者、識蘊是異果:

從身、口、意行為之後,形成不同的結果;有主觀的、客觀的、感性的、理性的、善(好)的、惡(壞)的、對的、錯的等種種差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