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

    楞嚴探秘四之三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 《般若經》的法義是菩薩法,佛陀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介紹,最初的時候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要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而後慢慢提昇修養,善的要轉成道業,比方說行六波羅蜜的布施啊,布施有有相布施還有無相布施,般若經先談有相布施,以七寶布施功德大,要先肯做布施,可是肯做布施那肯定是有為法,布施得越多福德越大,而真正的修行還要慢慢提昇,轉福德為非福德性,突破有相進入到無相,信守般若法義

    楞嚴探秘四之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7期2016年1月
  •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六 - 一體三寶之識(四)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7期2007年 8月刊
  • 自心如果沒有覺悟的話,那我們就是一個眾生相,這個眾生相,不只是人,而是法界的眾生群相;所以《金剛經》要我們不要自外於眾生,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外於眾生,那就有人、我、眾生的差別觀,一有差別觀,根本上是背離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