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11期2025年7月
化比丘曰:「是故諸賢,不當思想亦莫反想,若不思想不反想者,則無染不染;若無染不染者,是說息寂。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續完)
/釋若知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本經一名《大迦葉品》,是寶積部中的一品,為佛所說三藏十二部經教,於所有的法寶中,以迦葉為首座弟子所說寶貴嚴實精密之菩薩法要,此經是晉代佚名三藏法師所譯。
化比丘問曰:「諸賢,有婬怒癡盡耶?而言此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答曰:「諸賢,淫(淫婬同,淫有過度之意)怒癡者,不在於內而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就是內外之間,常說眼耳鼻舌身五根在身內,色聲香味觸五塵在身外,也不在兩中間─根與塵之間,有意根之意識在串連),亦非無思想而有也。」五根六識是工具,淫怒癡在哪裡?五百比丘想想說:淫怒癡不在根,不在塵,又好像不是空心能生出來的。
化比丘曰:「是故諸賢,不當思想亦莫反想,若不思想不反想者,則無染不染;若無染不染者,是說息寂。
既然知道是經思想而生,那就別去思想,也不要作反想(反想是指反方向想,指抑制,主要在斷捨離以息其因),如此就自然而然止息其汙染之因,所以說息寂,念頭就自然而然靜寂消失了。
諸賢當知,所有戒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定慧解脫度知見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諸賢,因此五分法身說泥洹者,是法遠離空無所有,無取無斷。如是諸賢,云何可想般泥洹耶?
佛法是中道義,萬法皆真如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惟其中道,所以不偏不執,不生邪見、身見、邊見、不正見;而生滅、垢淨、增減皆因緣生法之妄相,必須破妄去執,「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雲公老禪師說:「所謂中道者,其中有道。」
聲聞法是非常嚮往「般泥洹」的,因為他們最初接受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旨趣,滅苦證諦之樂就是他們所要的結果,所以迫切離苦的目標讓他們失去了聽法的機會,現在有緣聽到更深一層的中道義,耳目怎能不為之一新!
五百比丘原衹知道「婬怒癡盡,便得般泥洹」的道理,哪知道婬怒癡、般泥洹都不過是自心妄想變現出來的,當婬怒癡息寂之後,還需要般泥洹耶?所以當化比丘為他們開啟中道諦義時,他們就從聲聞的意識型態中覺醒了,戒是不犯,當婬怒癡諸妄念息寂之後,「所有戒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定是不亂、慧是不癡,當婬怒癡諸妄念息寂之後,「定慧解脫度知見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所以五分法身無從修起,(五分法身指五蘊的轉化成就,色依戒轉、受依定轉、想依慧轉、行依解脫轉、識依解脫知見轉。)有婬怒癡不正見等,才有五分法身的成就,婬怒癡不正見等既已息寂,何來五分法身說泥洹?「是法遠離空無所有,無取無斷」,於空、無所有中不生婬怒癡,也就不需五分法身說泥洹,然而真如不變,隨緣而現,是以無取無斷,無取者無生之因,無斷者,有可生之能,是為中道。
是故諸賢,莫想於想,莫想於無想,亦莫斷想及與無想,若斷想無想者,是為大緣。諸賢,若入想知滅定者,於是似有所作。」說此法時,五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佛陀說這五百比丘因過去世聽迦葉如來說法而種下道的種子,因為聞法歡喜而執著法,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忉利天,於忉利天命終還生人間,這一世於我法中(迦葉佛之後即釋迦牟尼佛) ,故得隨佛出家學道;此諸比丘為見所壞(所知障故),聞是深法不能解了;今始造緣(以今世聽聞殊勝法要之大緣),不復生於惡趣之中;此身終已,當得滅度。
於是尊者須菩提問諸比丘曰:「諸賢!向去何所?今從何來?」
諸比丘曰:「尊者須菩提!佛所說法,無去無來。」
須菩提復問諸賢:「師為是誰?」諸比丘曰:「謂不生不滅是。」
須菩提復問:「云何知法?」答曰:「無縛無解。」
須菩提復問:「諸賢,云何解脫?」答曰:「無明滅而明生也。」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弟子耶?」答曰:「謂如是得如是正智。」
須菩提復問:「諸賢,何時當滅度耶?」答曰:「如來所化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諸賢,所作已辦耶?」答曰:「吾我所作悉皆已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同梵行?」答曰:「不行三界。」
須菩提復問:「諸賢,結已盡耶?」答曰:「諸法至竟滅。」
須菩提復問:「諸賢,降伏魔耶?」答曰:「諸陰不可得。」
陰,蘊也。五蘊又稱五陰、五聚、五眾(諸經論譯師用詞不同);觀五蘊皆空,不可得,魔即無從下手,度一切苦厄。
須菩提復問:「諸賢,順尊教耶?」答曰:「無身口意。」
須菩提復問:「諸賢,清淨福田耶?」答曰:「無受亦無所受。」
須菩提復問:「諸賢,度生死耶?」答曰:「無常無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向福田地耶?」答曰:「一切諸著悉已解脫。」
須菩提復問:「諸賢,趣何所耶?」答曰:「隨如來之所化也。」
所謂「心生種種法生」,一切萬法皆因心之幻化而生,追逐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能時,魔亦隨舞,唯有原始隨佛出家尋道之比丘,盡棄所有而出家,以乞食維生,以度眾生(己身之妄想雜念)為使命,方堪怖魔,得究竟解脫。
如是尊者須菩提問,五百比丘答,時彼大眾聞已,八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
於是尊者須菩提白世尊曰:「甚奇甚特!此《寶嚴經》饒益發起,趣摩訶衍諸族姓子、族姓女。」
「趣摩訶衍諸族姓子、族姓女。」趣,趨也;這句是倒裝句,主詞是族姓子、族姓女;這句是尊者須菩提讚歎《寶嚴經》奇特的饒益功德力,讓隨佛陀出家的釋迦族姓的比丘、比丘尼都回小向大,轉向了菩薩心性。族姓子、族姓女狹義是指釋迦種族男女,廣義是指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的所有釋姓出家男女。
須菩提復問:「世尊!諸族姓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者,得幾所福?」世尊答曰:「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教授他人,書寫經卷,在所著處,是為天上天下最妙塔寺。
若敬法師供養奉持者,我記彼人必得無上正真道;命終之時要見如來,是人當得十種身清淨。云何為十?
一者死時歡喜無厭。 二者眼目不亂。 三者手不擾亂。
四者心不擾亂。 五者身不煩擾。 六者不失大小不淨。
七者心不污穢。 八者心不錯亂。 九者手不摸空。
十者隨其坐命終。是謂十種身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口清淨。云何為十?
一者善音。 二者軟音。 三者樂音。 四者愛音。
五者柔和音。 六者無礙音。 七者敬音。 八者受音。
九者天所受音。 十者佛所受音。是謂十種口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意清淨。云何為十?
一者無恚、不怒他人。 二者無恨,不語。 三者不求短。
四者無結縛。 五者無顛倒想。 六者心無懈怠。
七者戒不放逸。 八者意樂布施歡喜受。九者離貢高慢。
十者得三昧定,獲一切佛法。是為十種意清淨也。
復次迦葉,若有恒沙國土滿中七寶供養,如恒沙等諸佛如來等正覺及弟子眾,如恒沙劫一切施,安至般泥洹後,起七寶塔;不如是族姓子、族姓女聞此寶嚴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不誹謗也。若有女人說此經者,是女人終不墮惡趣,亦不復受女人身也。
復次迦葉,若有族姓,欲以一切珍妙供養此經典者,當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人說,是為供養此經典已;若有受持、諷誦書寫、為人說者,則為供養諸佛如來。
佛說此經時,尊者大迦葉,一切天龍鬼神世間人民,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終
讀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