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人性與佛性

    然而佛性的的顯現,在於培養智慧的修學中,去面對現實的是非,能明辨是非,但不參于是非;於美醜的分別,是認識美醜,卻不為美醜生起喜厭之心。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人性與佛性 /潛

 

所謂人性,就是人的本質,有善的本質與惡的本質,及善惡分不清楚的本質。因為有善惡的現象,所以也就有是非、對錯、美醜、好壞、貧富、貴賤、優劣....等,可以說是侷限在相對的圈子裡;因此,就有見仁見智的說法,而不得究竟,也就難以達到圓滿的境地。

 

所謂佛性,就是覺悟的本能,是清淨的。要展現覺悟的本能,必須仰賴佛陀的教法,精進並依教如法去修學佛陀的道理方法。當覺悟尚未展現之前,即是平凡的一般人;一旦覺悟的本能,能透體坦露之後,即是人間的佛陀。

 

世間事,本就紛紛擾擾,尤其E世代的現象,更是人心浮燥,社會動盪不安,天災、疫情、人禍....,導致國土家園損傷頻繁。自殺的,起因多端。偷搶的,賭毒壞事。離異的,邪念虛榮。病苦的,環境惡劣。亂倫的,輕忽道德。詐騙的,損人利己。色情的,愛滋性病。吃喝的,揮霍玩樂。貪瀆的,喪盡天良。可知,現前的社會,每天所發生的自殺、吸毒、搶劫、色情、殺人事件等,幾乎起源於燥、憂、忿、恨的負面人性,而有些人更利用人類的弱點,藉機歛財騙色,使得許多家庭破碎,陷入絕境。

 

《涅槃經》卷二十七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悉有變易。」可知,佛性人人具足,明確的說,人人皆有覺悟的本能,並不因為個人業障重,使本來且足的覺悟之性有所改變。佛性的法,有二佛性、三佛性、五佛性。雲老禪師在《大乘起信論法義》謂:

二佛性,就是理佛性和佛性。也就是依於理法而顯現佛性的,叫理佛性;依於修行而顯現佛性的,叫行佛性。例如聲聞乘的理,是從四聖諦、八正道而可以見佛性。緣覺乘是依十二因緣法,而可以見佛性。菩薩乘是依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而見佛性。這是從理而顯佛性,但這種是因不是果,必須從理到實際的修行,才能成就果佛性,否則「理」只是知見而已。

 

三佛性,就是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

1、自性住佛性,指眾生本來具備的覺悟之性,常住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裡面。

2、引出佛性,就是引出的覺悟之性。以佛陀的道理方法為誘因,關係到色塵緣境,從其中去發現,因為色塵緣境是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必須有道理方法幫助我們出離,能突破就是引出佛性,也就是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引出覺悟之性;因為我們生活在貪瞋癡的自我意識的業世界,必須學習戒定慧,從業的世界裡展現道。也就是在煩惱中,怎樣顯現菩提;亦即菩提是從煩惱中引出來的,一定要有道理方法,而這道理方法就關係到聲聞、緣覺、菩薩的不同,所以稱為引出佛性。

3、至得果佛性,就是顯現的覺悟之性,到達什麼境界,就能得到那樣的果位,而果位的差別,就是羅漢、辟支佛、菩薩,甚至是佛。

 

五佛性,就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果佛性、果果佛性。

1、正因佛性,就是說眾生皆有覺悟的因,在如來藏裡就有正因的覺悟本能,而覺悟的本能不能顯現,是因無始以來,造作的業太多,把佛性的正因掩蓋了。如果在修行的路上,不斷的修養調理,業就能慢慢淨化,而佛性之正因,顯現的機會就愈來愈快。

2、了因佛性,乃說明因業的關係,所以正因佛性不能顯現出來;但是,依於道理方法,可以去明了正因佛性,不一定要所有的業都清淨了,覺悟之性才能顯現。可知,從因上面去認識,去了別,這一種現象叫做了因佛性。

3、緣因佛性,就是因什麼緣起去看覺悟的本能。緣是助力,於正因是不變,眾生皆有佛性,藉助緣之了因,開發正因的一切善根,依之成就解脫。另一說法,為什麼佛性老是顯現不出來?是因為色塵緣境所造成的,這也是緣因佛性的一個道理。

4、果佛性,就是從學佛到成佛之間有個過程,依於修養而顯現的結果,就叫果佛性,如羅漢、辟支佛、菩薩等這些都是果佛性。

5、果果佛性,就是經歷了果佛性,而佛法是說唯一佛乘;也就是學佛是要成佛,成佛是完成究竟的覺悟,才叫做果果佛性。

 

可知,所謂五佛性從正因、了因、緣因三個因,都只能到第四個果佛性,一定要果佛性完成,才有機會進入到果果佛性。也就是以菩提來說,菩提已經圓滿了,煩惱沒有了,而菩提也不需要了,這時所完成的是經歷了果佛性,最後完成的究竟果佛性,就叫做果果佛性,也就是究竟的佛性。

 

總之,人性的善惡,來自無始的造作;而因果的感報,源於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然而佛性的的顯現,在於培養智慧的修學中,去面對現實的是非,能明辨是非,但不參于是非;於美醜的分別,是認識美醜,卻不為美醜生起喜厭之心。因為佛法強調,面對世間的相對法不退避,不否定,但必須認真的探討,謹慎的分析,刻意的究竟;於人與事的問題,去照見起心動念,不被現實所轉,反而力求突破相對,發現諦義,進而達到絕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