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然燈古佛前授記,並不表示釋迦牟尼佛以前不是佛,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日月燈明佛的時候也是佛。日月燈明佛是在然燈古佛之前,至於多少時間?通常看到這種記載,就是無量無邊的那一種時間、空間。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2期2025年8月

《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白雲老禪師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談「莊嚴淨土」,先看然燈佛的問題,很多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是在然燈佛座前授記的,大家都知道然燈佛是一位古佛,可是有沒有人探討過然燈佛是古佛的話,然燈佛之前有沒有佛?如果大家讀過《法華經》可能有一點概念,釋迦牟尼佛不衹是單純現太子身,來到娑婆世界再次成佛,他說出這麼一回事;釋迦牟尼佛在然燈古佛時刻,他是被授記的一個未來佛,可是在然燈古佛之前,他本來就是佛。大家看到然燈古佛的時候,不要肯定說授記釋迦牟尼佛是然燈古佛,這只是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說明一樣事,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成立學派之後,他把人很容易接受的,很容易信受的講出來。

 

大家讀《法華經》會看到一段這麼的記載,當釋迦牟尼佛登上座要介紹《法華經》,當場就有五百比丘離席不聽,說起來這是一個很難堪的事,可是衹看了這一段就斷章取義,如果不繼續往後看,甚至不去探討它的深度,就會認為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連他要講經,當場就有五百個比丘離席不聽了,這中間有一段這麼的事。

 

這五百個比丘認為佛陀最初講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就照釋迦牟尼佛最初講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以及八正道法這些道理方法去修行了。他們對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認為那不是佛法,這裡面差別在哪裡?因為《法華經》所談的是菩薩法,釋迦牟尼佛最初講的是聲聞法,法會中離開的五百位,都是聲聞根性的佛弟子,因為聲聞根性太重,對菩薩法生不起信心,所以離開了;當釋迦牟尼佛介紹《法華經》談到有關諦觀的問題,這時候原來離開的人聽到在場的人講釋迦牟尼佛說諦觀的道理,以及修行的方法,這時候集體痛哭流涕,所以他們又趕回來,向釋迦牟尼佛懺悔而未能聽聞《法華經》。

 

這時釋迦牟尼佛也不談他們離開不對,或者回來是對的,沒有這一些是是非非,他什麼都不談,只舉一個例子;一個有錢的人,有很多財產使他的兒女過得很好,不愁吃、不愁穿,可是這些兒女,因為處在一種不愁吃、不愁穿,過著優裕的日子熏陶之下,就成了習氣了。一旦他們要改變習氣就很難,所以出去就會認為天底下,還有比這一個家裡更有錢、更優裕的生活環境,只是一種習氣在那裡打轉。也就因為這樣,《法華經》裡面有諦觀空、假、中三諦三觀的問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對這一件事,而在經典上面談然燈佛所。

 

五百位當場離開的比丘,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說;這五百位比丘過去世,他們也是成佛了的;我們不說是佛門弟子,也就是已經成佛了的成就者。經典裡面有提到過去日月燈明佛,又談到日月燈明佛之後,從地涌出來一些來聽《法華經》的人,這些人就是離開法會這一批的五百人,這說明什麼?說這些本來都是大乘的根機,可是由於處在地下的另外世界──這個「地下」大家要清楚,不是講地獄、也不是講天上;他們的見聞慢慢就愈來愈貧乏了,所見的也愈來愈近視,因為這種情況所以他們再來,才有這種聲聞比丘的相,才會發生這種故事。

 

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然燈古佛前授記,並不表示釋迦牟尼佛以前不是佛,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日月燈明佛的時候也是佛。日月燈明佛是在然燈古佛之前,至於多少時間?通常看到這種記載,就是無量無邊的那一種時間、空間。講到無量無邊,稍許解釋一下,為什麼很多經典動不動就談到無量無邊,「無量」以白話來講,沒有限量,「無邊」沒有邊際,這是形容詞;常有些年齡大,對年輕的小伙子,有時候會講一句這麼的話:「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麼去看無量無邊的形容詞,所以大家不要把它擺在一個完全沒有時間、空間這種背景,來說經典上的無量無邊。

 

釋迦牟尼佛過去在然燈佛所,於法而言是不是得到了什麼法?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在然燈佛所,於法來說實無所得!」這裡面有問題了,明明在然燈佛所授記;授記通常就是一種證明的意思,證明你的成就、修養;授記其實還有一個名詞,也叫作「灌頂」。很多談到灌頂,就變成密宗的灌頂法;「灌頂」本義就是一種授記,授記就是證明,也可以說就是印可。

 

既然是授記,必然對法而言,應該證明得到了什麼,也就是成就了什麼來證明,為什麼於法實無所得?以當時釋迦牟尼佛在然燈古佛時刻,證明所得的是有法可得,可是那是針對釋迦牟尼佛而言,在這裡回答於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並不是否定前面,而是說此一時、彼一時,都不是相同的修養、成就。就等於我剛剛說,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刻,授記的是未來佛,在然燈古佛之前,釋迦牟尼佛就已經是佛。

 

這是不是一個時間上的矛盾?不是!那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如果不仔細去看,就會造成時間、空間好像兜不上,而有矛盾之處。以這一段經文來講;在然燈佛所那個時候他不是釋迦牟尼佛,是被授記未來成佛叫釋迦牟尼佛,那時是有所得,因為沒有修養、沒有成就不可能證明。在講《金剛經》這個的時刻?於法,此一時、彼一時,不能說過去有所得,就等於說:「你今天中午吃飯了沒有?我吃過了!」如果到了晚上說:「你中午吃過了,怎麼晚上還要吃?」我們就可以去思考!

 

以現在時空來看,最近政府準備公教人員不要高考、普考,要以資格考建立一個法,如果過去已經高考、普考及格,規定直接就可以安排一個工作,假使現在資格考這個法令開始,過去已經高考已有資格了,就會變成這樣!如果用這種方式推理,不是否定過去,即使過去已經怎麼樣,現在的法令因為時間、空間不同,如果過去已經考試及格,現在再考應該同樣可以及格,甚至於比別人更好!有時候看文字,不要把時間、空間擺在同一個,尤其這種所謂的「過去」差別很大,一秒鐘的過去、一個小時的過去、一天的過去,甚至於一月、一年、十年,它的過去都不一樣。假使說幼稚園的那個時代,到了小學、中學、大學,每一個時代的時空以現在來看,不能混為一談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