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1期2025年7月
分減施、己所擁有,減少自用,分施於他;慈心所發,人溺己溺,人饑己饑,普同分享,彼此安樂。
411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白雲老禪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十一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經 文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施藏?此菩薩行十種施:所謂分減施、竭盡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佛子!云何為菩薩分減施?此菩薩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專自受,要與眾生,然後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若自食時,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萬戶蟲,依於我住,我身充樂,彼亦充樂;我身饑苦,彼亦饑苦,我今受此所有飲食,願令眾生,普得充飽,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貪其味。復作是念:我於長夜,愛著其身,欲令充飽,而受飲食,今以此食,惠施眾生,願我於身,永斷貪著,是名分減施。
釋 疑
施、梵語檀那,惠施之意。於資財,樂助所需求者,能得安穩。於智財,知識教化,遠諸無明迷惑。
分減施、己所擁有,減少自用,分施於他;慈心所發,人溺己溺,人饑己饑,普同分享,彼此安樂。
經 文
云何為菩薩竭盡施?佛子!此菩薩得種種上味飲食,香華衣服,資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則安樂延年,若輟己施人,則窮苦夭命。時或有人,來作是言:汝今所有,悉當與我。菩薩自念:我無始已來,以饑餓故,喪身無數,未曾得有、如毫末許,饒益眾生,而獲善利;今我亦當同於往昔,而捨其命。是故、應為饒益眾生,隨其所有、一切皆捨,乃至盡命,亦無所悋,是名竭盡施。
釋 疑
施、施者,受者,所施物。於經中說,當竭盡計著,即使捨其命,為饒益眾生故,所有一切,悉可盡捨;何況無始已來,現世所作,是施者,過去不定是受者。若更深思惟,施者本樂,受者本苦;以拔苦與樂之發心而行施,不正是菩薩之大慈悲心麼!?
經 文
云何為菩薩內施?佛子!此菩薩、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華衣服,以嚴其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衰老,身嬰重疾,煢獨贏頓,死將不久;若得王身,手足血肉,頭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唯願大王,莫更籌量,所有顧惜,但見慈念,以施於我。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後必當死,無一利益,宜時疾捨,以濟眾生,念已、施之,心無所悔,是名內施。
釋 疑
內施、所施物,包含身家性命,一切所有利樂;但能饒益眾生,獲得安住,悉皆疾捨,毫不遲疑,更無所悔,是菩薩內施之行。
經 文
云何為菩薩外施?佛子!此菩薩、年盛色美,眾相具足,名華上服,而以嚴身,始受灌頂轉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來白王言:我今貧窶,眾苦逼迫;惟願仁慈,特垂矜念,捨此王位,以贍於我,我當統領,受王福樂。爾時,菩薩作是念言:一切榮盛,必當衰歇,於衰歇時,不能復更饒益眾生;我今宜應隨彼所求,充滿其意;作是念已,即便施之,而無所悔,是名外施。
釋 疑
外施、所施者,身外之名位利樂,以至王位;基於榮譽盛名,一切皆假,尤其是個己德養不夠,不知統領國事,但享虛榮,於眾子民,不能國富民強,國泰民安,無饒益功德,不妨讓賢,是外施菩薩之大捨。
經 文
云何為菩薩內外施?佛子!此菩薩如上所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或有人而來白言:此轉輪位,王處已久,我未曾得,唯願大王,捨之與我,並及王身,為我臣僕。爾時,菩薩作是念言:我身財寶,及以王位,悉是無常敗壞之法;我今盛壯,富有天下,乞者現前,當以不堅而求堅法,作是念已,即便施之,乃至以身恭勤作役,心無所悔,是名內外施。
釋 疑
內外施、菩薩法行,不戀世俗名聞利養。如經中說,究遠時期,王朝世襲,主王位者,因勢利導,惑於五欲八風;是菩薩、為修習堅法,覺知身為無常之身,命為無常之命,財為無常之財;現前種種,終久必壞,唯求善本,功德饒益眾生,盡捨身命財寶,以至名聞利養,是名內外施。
經 文
云何為菩薩一切施?佛子!此菩薩亦如上說:處輪王位,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時有無量貧窮之人、來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稱周聞十方,我等欽風,故來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求,願普垂慈,令得滿足;時諸貧人,從彼大王,或乞國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頭目髓腦。菩薩是時,心作是念:一切恩愛,會當離別,而於眾生無所饒益;我今為欲永捨貪愛,以此一切必離散物,滿眾生願。作是念已,悉皆施與,心無悔恨,亦不於眾生而生厭賤,是名一切施。
釋 疑
一切施,菩薩為饒益一切眾生,不惜一切所有,甚至身心器官,肢體骨髓;舉凡有助益於眾生者,悉能施捨,是菩薩一切施。唯施者所施物,必須是個己擁有之物,不可但藉他人之物而為功德;尤其是施與之時,心不分別受者,自亦無悔於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