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我沈思 - 亦抒

一步一腳印 一念一如來

台灣西部濱海地區,入冬時節常刮著強烈的東北季風。計劃著去行腳,雖不是幾天幾夜的行程,但是顧忌太久時間沒體驗這項磨鍊,剛開始也不敢大意去走中橫、南橫,應該是先訓練腳力,再籌劃遠程的行程。

早晨七時二十分向佛菩薩告假出發,二公里的路程,若依據以前走南橫公路的腳程,一公里走了二十分鐘,那麼二公里應該四十分鐘可以完成,何況是在平地之路;只是太久沒走了,不知腳力可不可以,體力上能不能支撐;不敢太大意,還是把職事交待一下,方能放心的出發。

今天的風還不是很大,但餘威還是呼呼的作響,頂著逆風只是小段路,待會前面轉個彎會是順風送程的。走吧!這麼寧靜的鄉間小路,蟲叫鳥鳴,兩旁的田園暫是休耕狀態,唯幾處的雜糧耕作,果然是好景象,雖然偶傳幾陣雞屎味,無礙,這才有鄉下味嘛!我儼然一副行腳僧的裝扮,背囊、竹杖、斗笠,此時此刻不是遊山玩水,要提起正念,把握方向,先持著梵文大悲咒心,維護自己的身口意。雖然是順著風程,但是腳心腳背卻不怎麼靈活,唉呀!待會兒回程尚不知能否走得動哦!

「我為什麼要出來行腳?」

前一陣子的忙碌,過後是應該要好好的休息一下,給自己再做一點更上一層的資糧補充,所以-選擇行腳。走路對人體的健康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有句話:「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過這對有胃下垂疾病的人是不適合的。行腳不同於一般的散步、走路。

「還不是走路?」

對!是以走路的方式進行,但不同的內容是意念的把握。身口意是人的造作之本,造作的原動力是自我的情識作用,相應於色塵緣境而變化,若能把握住情識的變化,轉業成道,才能是行腳的饒益。意念的起動變化,唯識學中:「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在平常身口意的把握、調適都必須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的,自然就不會為塵境的變化所轉動,面對塵境更能突破、更能自如。

到達預計的目的地,這是一間將軍廟;入得其地盤來,也須向主人合十問訊打聲招呼,借貴寶地一隅休息,喝口茶水。看看時間,不錯嘛!才只走三十五分鐘,比原來預定的時間早到,換成是一雙正常足的人,大概會說二公里走四十分,太誇張了吧!比上比下總不完美,衡量自己的能力,只要不是後退或是留在原地踏步,只要是有突破前一分鐘的我,是依教如法的奉行,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怎麼說,否則一句話就死在話下,還談什麼突破、修養呢?

趁著尚覺體力不錯,儘速回程吧!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惰性,休息太久,就會懈怠、放逸,有時候給自己一點點的強迫、壓力是必須的,尤其是學佛行者,更不能太善待自己,跟自己說好話,既然選擇出家一途,盡形壽的夙夜匪懈,才是對自己負責任,才不辜負立願出家的一片心。

回程是逆風向,颼颼的烈風從耳際傳來,刺刮著臉頰,步伐的緩慢難行,所謂「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壓低斗笠,匐伏前進:不要有走不動的話告訴自己;不要有「休息一下吧!」的聲音讓自己停步,這麼短的路程,又是在平地的鄉間小路,如果我不能突破,就更甭談日後的高山之行了。所謂「難行能行」應是我此刻的必須之言。

路旁田園,飄揚著綠色葉片,啊!是蜿豆棚!碗豆棚。記多年前曾到山上的朋友家幫忙過採收的工作,那是我第一次的經驗,都市人的風格,老的、熟的、稚嫩的,只要看到的通通難逃「五指山」的命運。能賣的裝入紙箱,老的、稚嫩的帶回家下鍋吧!損失慘重喲!

「朋友,好久不見,你好嗎?我不能寫信給你,而你也無隻字片語的相問候!不知道你現在過的好不好呢?」啊!我怎麼放任自己無住於正念中?有「妄想雜念,總比空亡好啊!」

對的!但是妄想雜念太多,會導引錯誤的方向,同時也會分撥意念,更甚而影響到健康。所以行腳或行持任何苦行法門的當下,更是要提起正念,維護身口意,莫讓之紛飛、散亂。

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順境、逆境,從緣境當中磨鍊、成長。猶記我剛接觸佛法、學佛之際,一切是那麼的順利;但是要出家卻有百般的障礙,雖是克服困境得以剃髮染衣,但是在逆境中攀爬一步一腳印的撐過來,不覺中也已十年了。唉!講年數有何用,「修養」上還是了無增上之績。每當年終師父總會要我們為自己打成績,我是連赤字都不敢填上。今年又屆年終了,還是一張空白;人生還有幾個十年可以空白呢?

頂強風、披烈日,一趟來回,固嘗順逆。學佛之路,不敢奢望今生能「即身成就」,只要能得臨終提起正念護住人身,就不枉學佛、出家走一遭;這不是期望,是必須努力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