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下)

    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97期2024年04月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下)
/若知

 

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

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

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

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

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者:

若人於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向,即得往生,是名決定報業。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者:

若業非增上心作,更不修習,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邊地報者:

若業於佛法僧淨持戒人及大眾所,不增上心施。以此善根,願生邊地;以是願故,即生邊地,受淨不淨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中國報者:

若作業時,於佛法僧清淨持戒,梵行人邊及大眾所,起於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決定發願求生中國,還得值佛,及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盡地獄壽者:

若有眾生,造地獄業已,無慚無愧,而不厭離,心無怖畏,反生歡喜,又不懺悔,而復更造重增惡業,如提婆達多等,以是業故,盡地獄壽。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至半而夭,不盡其壽:

若有眾生,造地獄業積集成已,後生怖畏,慚愧厭離,懺悔棄捨,非增上心,以是業故,墮於地獄,後追悔故,地獄半夭,不盡其壽。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暫入即出:

若有眾生,造地獄業,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慚愧心,厭惡棄捨,慇重懺悔,更不重造,如阿闍世王,殺父等罪,暫入地獄,即得解脫。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復有業集而不作:若有眾生,自不作業,以惡心故,勸人行惡,是名集而不作。

復有業亦作亦集:若有眾生,造諸業已,心無改悔,而復數造,亦勸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復有業不作不集:若有眾生,自不造業,亦不教他、無記業等,是名不作不集。

 

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

復有業初苦後樂:若有眾生,為人勸導,挽仰(註)少施,施已歡喜,心無吝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還富樂,是名初苦後樂。(註:挽仰一詞出自《黃帝內經》:「以救俛仰」,亦作「以救挽仰」,原文作「以救俯仰」;為什麼說「以救挽仰」,就是站到,不需用藥了。站到,深呼吸,吸氣身體挺起,吐氣身子彎下去,即可補脾腎。意思是日子雖拮据,節省點少少布施意。)

 

復有業初苦後苦: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還貧苦,是名初苦後苦。

復有業初樂後樂:若有眾生,近善知識,勸令行施,便生歡喜,堅修施業,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富樂,後亦富樂。

 

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施。

復有業富而慳貪:若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施業,遇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施。

復有業貧而慳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慳貪。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樂,而心不樂,如有福凡夫。復有業能令眾生得心樂而身不樂,如無福羅漢。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樂,如有福羅漢。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不樂,如無福凡夫。

 

復有業能令眾生命盡而業不盡:

若有眾生,從地獄死,還生地獄,畜生、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亦復如是,是名命盡而業不盡。復有業能令眾生業盡而命不盡。

若有眾生,樂盡受苦,苦盡受樂等,是名業盡而命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盡:若有眾生,從地獄滅,生於畜生及以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是名業命俱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不盡:若有眾生,盡諸煩惱,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是名業命俱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雖生惡道,形容殊妙、眼目端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

若有眾生因欲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雖生惡道,形容殊妙、眼目端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

 

復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麤澀、人不喜見:

若有眾生,從瞋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麤澀、人不喜見。

 

復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殘缺:

若有眾生,從癡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生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殘缺。

 

復有十業得外惡報:

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

一者以殺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

二者以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飢饉。

三者邪婬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

四者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

五者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嶮谷,株杌槎菜。

六者惡口業故,感生外報,瓦石沙礫,麤澀惡物,不可觸近。

七者綺語業故感生外報,令草木稠林,枝條棘刺。

八者以貪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

九者以瞋業故,感生外報,令諸樹木果實苦澀。

十者以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穫尟少。

以是十業,得外惡報。

 

復有十業得外勝報:

若有眾生修十善業,與上相違,當知即獲十外勝報。

 

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妙色好聲;二者有所發言人皆信伏;三者處眾無畏;四者天人愛護;五者具足威勢;六者威勢眾生,皆來親附;七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

一者處世如蓋覆護眾生;二者身心安隱,離諸熱惱;三者一切敬重,無敢輕慢;四者有大威勢;五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以為眷屬;六者恒作轉輪聖王;七者恒為上首,修習善業;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

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財寶。三者善名流佈,遍至諸方。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五者常於生處,施行堅固。六者有大名稱。七者有大威德。八者生在上族。九者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鐘鈴,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梵音聲;二者有大名聞;三者自識宿命;四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五者常有寶蓋,以自莊嚴;六者有妙瓔珞,以為服飾;七者面貌端嚴,見者歡喜;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鐘鈴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

一者面目端嚴;二者肌膚細滑;三者塵垢不著;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五者微妙臥具,覆蓋其身;六者具慚愧服;七者見者愛敬;八者具大財寶;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生施器皿,得十種功德。

一者處世如器;二者得善法津澤;三者離諸渴愛;四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五者終不生於餓鬼道中;六者得天妙器;七者遠離惡友;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獲得安無礙辯。五者得無所畏。六者無諸懈怠,為眾敬仰。七者眾人愛樂。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

一者具足妙乘;二者足下安平;三者足趺柔軟;四者遠涉輕健;五者身無疲極;六者所行之處,不為荊棘瓦礫損壞其足;七者得神通力;八者具諸給使;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

一者得勝福報;二者生於上族;三者得勝妙色;四者得勝妙聲;五者得勝妙蓋;六者得勝妙辯;七者得勝妙信;八者得勝妙戒;九者得勝妙多聞;十者得勝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首迦長者於如來所,得淨信心。爾時首迦頭面禮佛,作如是言:「我今請佛,往舍婆提城,到我父所―忉提長者家,願令我父及一切眾生,長夜安樂。」爾時世尊為利益故(註),默然受請。(註:利益是指饒益眾生而言。)

爾時首迦聞佛所說,心大歡喜,頂禮而退。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