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何謂禪修?

    從修行的先決條件“棄惡”開始,說明本體的重要;修行 方法是“思惟修”,說明了其“用”的性質;“靜慮”雖也是種方 法,但以其呈現「外靜內動」的現象來說,就是一種“相”;而“功德叢林”呢?正是「禪修」完成的結果──也就是「境」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8期2022年7月

雲語書摘 何謂禪修?
/若知

 

何謂禪?即“禪那”之省稱。禪那於梵文有四含義,舊譯有三:

棄惡、思惟修、功德叢林;新譯則是靜慮,可見“禪那”的意涵相

當豐富。從修行的先決條件“棄惡”開始,說明本體的重要;修行

方法是“思惟修”,說明了其“用”的性質;“靜慮”雖也是種方

法,但以其呈現「外靜內動」的現象來說,就是一種“相”;而“功

德叢林”呢?正是「禪修」完成的結果──也就是「境」;梵文的

意涵很豐美,常常一個詞的涵義就具足了體用相境的全部,而且四

者之間相涵相攝,說一兼有其三,好比體中具用、相、境,餘類推

不贅,不是單獨而存在。          

 

 雲公老禪師教我們如何認識佛法?

「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包括體、用、相、境四個內涵。」

 

 修禪定為什麼要“棄惡”?試問不“棄惡”如何能心安?心不安如

何能入定?不“棄惡”又如何能完成業識的清淨!其實“棄惡”基

本上就是戒行的修養,戒經中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

意,是諸佛教!」這是學佛的起步,也是成佛的基因,這是有根據

的;〈普賢菩薩淨行品〉云:「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心堅固,

至不動地。」〈不動地〉是八地菩薩位,也是等佛覺位的開始,可

見「善法」在佛法中佔著很重要的地位。(依《慈悲三昧水懺》的劃

分,九地是妙覺位、十地是圓覺位;雲公上人則說:「八、九、十

地的菩薩摩訶薩謂之佛鄰位。」)

 

 老禪師上課,少說「棄惡」,而說「善中有不善,惡中有不惡」,

以泯除人的錯覺,把善惡變成了對立;總說佛法是絕對的,如何體

取「善法」在佛法中的絕對意義呢?《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十

三品,有如下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原來善法具平等義,無我、人、眾生、壽者的差別相;如果待人能

如己,是不是就沒有了傷害?於法就呈現了圓融。所以善法也不能

執著,一執著就成了非善,執著善即是非善,所以佛說:「所言善

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禪宗公認有部經很重要——《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

行首楞嚴經》,即簡稱的《楞嚴經》,從經的全名中,可以看出此

部經的重要。裡面提出禪修要合乎四個〈清淨明誨〉,應是禪修行

人首先要建立的正知見;禪坐如何才能清淨?禪坐如何才是依教如

法?禪坐如何避免走火入魔?必須先識四〈清淨明誨〉。卷六經文

云: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律學)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

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

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

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

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

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

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

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

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

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

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

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

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

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

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

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

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

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

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

人法,眩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

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

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稗販如來,造

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遺誤無

量眾生,墮無間獄。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

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通燃)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

柱香;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

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

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

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

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

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

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

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

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

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

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

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

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佛陀更對阿難解釋此四決定清淨明誨說:

「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

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

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

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

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

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

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

丘,不服東方絲緜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

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

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

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

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

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諸比丘,衣鉢之餘,分寸不畜;乞

食餘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必使身心,二俱捐捨;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

說,迴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

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

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

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

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

上知覺。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佛門裡,若非比丘,卻喜舌燦蓮花,假借佛法稗販如來,一切自

稱禪師、法師、導師、名師、大師乃至活佛者,當熟讀佛訓,以此

為誡;心正而後語正,方不致以盲引盲,斷人正熏菩提種智之因!

 

 禪真正的修養,是要運用「思惟修」的方法,先察覺返照,明見自

己,轉化調適,增實自己的修為,成為實際的力用,如五根之成為

五力等。

 

 雲公老禪師曾說:「禪,運用思想而通達理論上的經驗;發揮智慧

而完成事實上的篤行;是一種從心性上著手的上乘功夫,它可以使

行者脫胎換骨。」

 

 所以轉變為自己的力量就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是從修行中慢慢累

積起來的,這是個基本關鍵性的問題。絕不是說,我修禪定,盤著

腿在那個地方就定下來,定下來幹什麼?禪宗也有一句話,你定下

來最後只會像木頭、石頭。有道是:「坐不思惟,無異土地公!」

 

 禪修不只是盤著腿,坐在那個地方;真正的禪修是注重調理內心

的世界(調理內心世界──即從事五蘊的認識與調理),成為一種修

養。讓你面對不管是怎麼亂的現實,你心內都能夠不亂,都能心平

氣和的去思考;因為禪定本身就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換句話

說,禪修必須有禪觀覺照的功能,不是冥想,不落空亡;也就是禪

修行者除了修禪定,還要修覺觀,若不如此,就成了外道禪。

 

 一般說禪的宗旨在明心見性,如何心明性現?當然還是在於自

我調理的功夫和修養,只要方向正確,功夫日深,水到渠成,自然

水清石現;因為頓悟來自漸修,不假他力,也因此,雲公老禪師才

說:「欲明心見性,先須修心養性!」古德說:「千經萬論,只為

明心」,可見學佛的宗旨即在心明性現。

 

 禪修是種上乘功夫,也是即身成就的法門;禪修中如何開發自心

覺悟的能力和智慧?是個重要課題。抓到了,福不唐捐,錯過了,

外道輪迴;禪門有言:「著相修行百千劫,離相修行剎那間。」必

須依教如法,才能直契正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有段文字:「善男子!菩薩唯以大

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

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

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

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

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可供參省。至

於如何明照自己,調理內心世界呢?須於五蘊詳加認知和修養。

 

 色蘊起──根塵、能所相應,是為誘因,發現誘因所在,能否防

堵?

 受蘊生──生起之剎那,明覺順受與逆受之分野,順受捨之,逆受

(煩惱)提起,面對認識(轉想為非想)。

 想蘊轉──感性的想會在事的知識經驗上計較執著上打轉,理性

的想陷在理的知識經驗的認知所形成的計較執著上打轉;此皆不外

自我意識,所以要轉想為非想,去衡量其得失與利害去作修正。

 行蘊動──有計較執著就生出對付行為(尚為內在的意識行相,非

外在之行為),此屬業。如能幾經非想的調適,或可轉業為道,即可

改變造作行為。

 識蘊成──識蘊即認定的結果,是業或道?在乎想、行之間的關

鍵,想行的間隔越大效益越好,缺失就越少。

 

雲公上人曾說:

※禪行者不是把境界提得高高的,就表示他有了深功夫、妙道行;

而是一切來自平常時的心,意識變化中,抓住了,與生死有份;

錯過了,只是遊戲時辰。

※禪行者的心意識不是往裡鑽,而是如藏竹中的鐵條,必須一節一

節的打通,直到沒有了阻障為止。

 

 禪修的過程中,除了佛陀囑咐的上述四個〈清淨明誨〉之外,最

重要還要有明淨的心、意、識內涵,才不致為一切現象所迷惑;所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特別提揭「相」的虛妄,留下「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的金句;在禪門古籍《緇門警訓》中,有位古德逸名

留下《八溢聖解脫門》的無相篇章,太精采了,茲錄於下,給大家做

為修行上的參考:

禮佛者,敬佛之德也;念佛者,感佛之恩也;

持戒者,行佛之行也;看經者,明佛之理也;

坐禪者,達佛之境也;參禪者,合佛之心也;

得悟者,證佛之道也;說法者,滿佛之願也;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然此八事,猶如四方四

隅,闕一不可;前聖後聖,其揆一也;六波羅蜜亦須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