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張廢紙的感動 慈如
天高氣爽的十月底下午,照例在後花園整理柴火,以便燒熱水爐子,工作樂趣正濃時,突然被一張廢紙所吸引,目光所及,發現是方丈室書記請 老和尚指導的電郵底稿,內容是一位患類風濕關節炎所苦的三寶女眾弟子,以業力所牽,常有萌死之念,請求 老和尚開示,如何度過漫長歲月難忍的折磨。
原來她皈依已多年,卻在去年六月從香港回台灣時,才在法界衛星台,因 老和尚的法雨沾潤而明白了些許道理,但是起心動念,卻無力修正自己的缺點;畢竟要修養突破妄念的功力,不是吹噓就有的,歷來也不乏一些解脫境界語,過來人雖一目了然,但對迷者來說,卻難免不著邊際,比如:「大死一番,再活現成,歡喜承受,隨機應變。」這「應機」卻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也有它的「為什麼」?就算是一張廢紙,只要「應機」,也有無窮不思議的饒益生機,否則,再高明的 達摩祖師也不得不先去面壁。為什麼它會引起我這麼大的共鳴呢?
出家前略微接觸過一些道場上的民俗療法,其中最值一提的就是得自一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化解病苦的經驗。最初他因長期注射類固醇來控制病情,以致身子骨日益僵硬、痿縮、扭曲;慢慢接近死亡邊緣時,幸遇一位不聚財的清廉良醫,介紹他去練自然無為的先天氣功,以及食療等……幾年下來逐步增強體內免疫系統,發揮自動治病的本能,大自然協調四大的先天能力,就怕不合中道的人為干涉來破壞,小至癌細胞,大至臭氧層破洞,皆是果報;其間,他又受益於學佛的好處,深深體會這種整體的身心調理才是固本的終身大事,所以進一步發心,尊奉 地藏王菩薩,施設共修道場,並以親身體驗幫助需要的人,名為「自然禪學會」;當時我對佛教內的人事不太了解;也只聽過什麼祖師禪、如來禪、佛心禪、般若禪、色界四禪,乃至野狐禪,頭一遭聽到「自然禪」,不免想究竟一番。
來千佛山後,有一次看 老和尚書說:「覺,不離悟因、悟緣、悟自然性。」雖然楞嚴經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但沒有因緣,也就沒有自然的過程,當然也沒什麼覺不覺,禪不禪,人又如何面對每一個「我」這個業團呢?肚子餓了,以為「本來沒有餓」,就解決了嗎?有病以為「佛子本無病」,就萬事OK了嗎?佛法「不可說」就在語言的不夠用,其究竟境界是絕「四句」之過,離「百非」之謗,所謂「一說就錯,不說,連錯的機會都沒有(老和尚語)。」發現缺失才有修正的機會,所以還是得說,就如同「錯石」可以切磋、琢磨一般。
那麼「自然禪」,若解釋作悟自然性而突破出離之,也不失為「指月」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一。若誤以為本是自然性而順其自然,就入魔道了。
感念 老和尚就會想到 師公,因為沒有二位長輩在大陸的師徒關係,也就沒有我們在千佛山門下學佛的諸般因緣。當我發現 師公出身前清北京舉人時,才明白他的遺像為什麼那樣溫文儒雅,道貌脫俗;很久後又得知他也會彈箏,恰巧箏又是我早年受教於中文系時覓得的良伴,不禁會心一笑!然而清末一般傳統士子在西潮東襲之下的滄桑,以及人稱「釣水瘋僧」的背景遭遇,又豈是我們能隔靴搔癢的呢?思古幽情,總如難以捉摸的濃霧瀰漫開來。
記得初來菩提寺那個冬天,過完年節,告了一星期假回台北,只一心想再訪觀音山獅子巖的西雲禪寺,這處源自鼓山湧泉寺的清朝名勝古蹟,樸素典雅,就在通往齋堂的小廂房過道兩側桌上,臨時堆置的竹木刻品中,最上一層一對楹聯赫然迎入眼簾!那不就是陳維英「太古巢聯集」裏所錄的一聯真跡嗎?這日意外露臉了!四下無熟識的人,就屬它是最親的了,字體遒健雋逸:「觀音山、觀音坑抱觀音寺,頑石頭頭,盡向觀音點頭;和尚洲、和尚港對和尚門,淨波面面,好為和尚洗心。」署名退補居士、同治乙丑端午節題。睹物思人,眼為之熱,這是母親口中的親族,大龍峒老師府陳維英關懷鄉土的心聲呀!其筆自在出入於雅俗之間,非常活潑寫實,剪裁方言俚語入詩,更使當代氣息,躍然字面。
他中年中舉入京求進士不第,捐了內閣中書,曾入值紫薇閣,後逢英法聯軍入京,咸豐帝出駕熱河,隔天他也就辭官回台灣了;國事、家事使他積勞成疾,同治年間接到聖旨,已無法遵旨回朝,不幾年過世。一葉知秋,幾度風雲擾攘,河山變色……轉眼一個多世紀的動盪不安,亂世兒女,遷徙流離……讀我們 老和尚從大陸到台灣的一生,有如傳奇,處處在魔障高張之下,難行能行(例如:曾被戴上假和尚、逃兵、匪諜的帽子)轉禍為福;就武的來說,身手矯捷,健壯英挺,曾降伏美國軍曹耀武揚威的拳腳挑戰,反拜為師;頗似以前美國電視劇「功夫」影集裏,出身少林和尚的男主角。而他的文筆對「王陽明四句教」批判之棒喝,如果王陽明有知,或許會以為他在九華山東崖寺晏坐崖摩崖石刻上所懷念的周經和尚,又轉世來了呢!其字曰:「不向少林面壁,卻來九華看山,錫杖打翻龍虎,只履踏破巉岩,這個潑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間,呵呵,會得時,予你一棒;會不得,且放在黑漆桶裡偷閒。」活潑的禪師本色,由此可窺知一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國有僧寶如九十春秋的 老和尚,誠乃國寶也。他不違師命,上承法系,演派廣傳,駐錫台灣,我輩幸甚,得入門下,也藉 師公得此侯門後裔為唯一衣缽傳人之釋懷語,歎一聲:「僥倖也!」
佳日良辰有時在殿堂外,穿梭於園亭蓮池之畔,福至心靈,由衷感觸到 師父的一首詞:「清淨莊嚴千山佛地,莘莘學子雲來集;究竟佛法探真如,定慧等持尸羅力;臨濟家風天下唱,應無所住誰空寂;突破塵勞循正道,事理無礙三摩地;究竟佛法探真如,摩訶般若波羅蜜。」如今無形的理想再次落實於般若寺的落成。終其一生,無時不在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就像在這菩提寺,抬頭瞻仰空中,大佛高聳的身影,俯視著我立足之處;這實實在在是一個偉大的願力世界,就如同亭亭玉立的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如果蓮花象徵極樂淨土,那麼污泥不就代表五濁惡世的娑婆界嗎?蓮夢正酣,而修行人宛如蓮子,早一頭栽入爛泥巴裏,化作蓮藕,轉垢為淨,莊嚴饒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