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法要第3講

彌陀淨土法要第3講

第三十一願、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國土清淨。「清」是以表面來說,叫做清;「淨」是以它的內涵來說,叫做淨。談清淨,不是表面看起來很乾淨,而它的內涵不一定是乾淨。極樂世界的國土,從表面以至到具備的內涵,都是清清淨淨,清淨到什麼程度呢?像我們從鏡子裡看物相一樣。

「皆悉照見」,就是一眼看去。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本身已經清淨,所以,看到十方世界,所有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在內,都是以清淨的方式,不會有分別、計較、執著的差別。於表相也好、於內涵也好,看起來都是清清淨淨,就像用鏡子,去看鏡子裡顯現的物相,那麼明瞭、那麼清淨。

這個願的主題說什麼呢?到極樂世界,他的業已經清淨,成為極樂世界的眾生,是個清淨的法身,不是一個清淨的色身,因為已經具備這種條件,所以,能夠清清楚楚照見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世界,是包含無數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

「不可思議」就是很難想像的意思。「想」,是本身具備的知識經驗,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想,這是以思來講。「議」呢?講比較也好,或者談論、議論也好,都是到達很難想像的地步。極樂世界的眾生,一眼看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是一樣呢?這裡特別強調,能看到、見到,可以說是很難想像,不以分別、計較、執著而去看。

「國土清淨」,是談極樂世界的國土是如此清淨,當然諸佛世界也是清淨,可是,它是不可思議、很難想像不同的清淨。所謂不同的清淨是什麼?就像前面描寫,它是莊嚴的、清淨的、光明的、亮麗的,甚至於那些形色都很特殊。其實,每個佛國的世界都有其不同。看其他一切無量無數的諸佛世界呢?幾乎是很難想像、很難去說明、很難去議論,表現出來的都有其不同,一眼看過去,可以說都是清清楚楚,就像一面鏡子照著這麼一個世界,清清楚楚。

 

第三十二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自地以上」,千萬不要誤會是菩薩地以上,不能用這種方式。是講極樂世界的國土,從地表面以至到虛空,就是說「地」。在極樂世界不談天,是談虛空。可以說四大部洲的世界都有諸天,極樂世界沒有諸天,它之上,就是一個虛空相,沒有各種天的相。所謂宮殿,通常經典上說的宮殿,就是講經說法的地方,不是供奉佛菩薩像,不像現在所講的,娑婆世界的宮殿,幾乎就是三寶殿、大雄寶殿…。這說法的地方,當然是以阿彌陀佛或者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說法的地方,不可以說是起居的地方。

「樓觀」,樓與觀是兩種建築物。「樓」,以現在能理解的就是樓房;「觀」就是陽台。樓觀除了有樓房,還有樓台。凡是樓房,不管哪一層外面加的欄楯,站在那個欄楯處。為什麼要講觀?因為樓房裡面是一個房間,在樓房外面的樓台,建立起欄楯,現在講走廊或者陽台。站在上面能看到池塘、流水、花樹,以及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萬物。

「皆以無量雜寶」,是談裝飾的內涵。為什麼講雜寶,不是很難聽嗎?其實,七寶是混雜在一起來裝飾的。裝飾什麼?裝飾物相。不只是以七寶混雜的方式來裝飾物相,而且還有百千種的香。「香」,是談用鼻子能聞得到的;那些以七寶混合做的裝飾,是看得到的。「而共合成」,就是拿七寶混合,還有各種不同的香,共同組合而成的。所以,特別強調「嚴飾奇妙」,也就是非常嚴淨裝飾起來,而且顯現得很奇妙,超過人天世界所有的。人天世界,譬如說娑婆世界或者各天的世界。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是說極樂世界,不僅僅是以七寶混合來做裝飾品,還有各式各樣的香共同組成。這種香的氣味可以普熏到十方世界。

「十方世界」,是談佛的願力世界以外的世界。如果修行彌陀淨土的行者,臨命終時,能夠達到這種修養,可以說往生的時候,就能聞到極樂世界那種很難分辨、很難說清楚是什麼香。

「菩薩聞者」,是修行覺悟的人所聞到的。「皆修佛行」就是修行覺悟。這裡的「佛」是覺悟的意思。修行覺悟的行者都可以聞到,聞到什麼?還是以相應於想往生極樂世界,做為淨土修行法門的行者而言。不是往生之後,而是往生之前,在十方世界這些修行覺悟的人都可以聞得到。什麼時候聞得到?可能在修行的過程中間也聞得到,也可能快要臨命終時、往生的時候也能聞得到。還要特別注意,談法音世界,是個不可思議的世界,不要以人的識心去分辨。

 

第三十三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光明」是談什麼呢?是談可以用眼睛,一下能接觸到的光明,不是以智慧之光來看。通常介紹佛法,常常談到光的問題,釋迦牟尼佛顯現的光,是以智慧之光來說。在這裡,是法藏比丘成為阿彌陀佛之後,能夠展現這種修養,這種修養是來自他的願力。因為這種願力,如果是一種庇護作用的話,能夠庇護也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以光明來講。如果身體能夠接觸到這種光明,這個被接觸者,他的身心都很柔軟,而且超過天人。

 

第三十四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無生法忍」,是談他的修養以及法的成就。「無生法」究竟是什麼?就是不再受生死,還會受生死,是一個業報身。這裡談「菩薩無生法忍」,是什麼身呢?是一個依報身,不是一個正報身,因為正報是已經成就的,譬如再來的菩薩,或者是佛的化身、相應身,是正報。依報,就是依附於這些諸佛世界裡的受報身,叫做依報。像釋迦牟尼佛,過去本來就已經成就,現太子身,是一個正報身依附於娑婆世界,不是一個依報身依附於娑婆世界。(又正報指業報身;依報是依於正報而受相應居住之所的果報,如家屋、器物等。)

「諸深總持」,諸深總持是深入地,而且是長久地、綿綿不斷地修養。當然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必須要具備忍法,這種忍法叫做無生法忍。

「聞我名字」,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不只是一般說有口無心,是到達什麼境界呢?已經在修行這種無生法忍。修什麼呢?就是談彌陀三經,深入地總持三經。可見,無生法忍是一種精神,它的內容是以彌陀三經來說,而且不是只修一個就可以。所以,聞我名字,不是說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而是能見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就已經是一個修行無生法忍的行者,而且是深入總持《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三部經的道理方法,就是合在一起修養,它不是單一的。

 

第三十五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有女人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能夠歡喜信樂,發起菩提心,本身又厭惡女身,不喜歡再為女身;如果不厭惡,是另外一回事。當這個女人壽終之後,也就是生命結束以後,當然關係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她可以顯現為男相或男身,假使還是成為女相、女身,法藏比丘說他不取正覺。這裡要把握,是女人討厭女兒身,並不是因為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就可以改變,而是必須要歡喜信樂,發菩提心。

 

第三十六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諸菩薩眾」,就是修行覺悟的人或修行佛道的人,以這些為對象。當他壽命結束了以後,當然並不是結束以後,聞到名字就可以去極樂世界,還必須要常修梵行。

經常說修彌陀淨土,念阿彌陀佛,聽聞他的名字就可以往生,並不是那麼簡單。修行覺悟的人,壽命終結之後,還要經常修習梵行,往成佛的道路上走,是一個目標。也就是他常修梵行,不會變成外道,而是往成佛之道。所以,要瞭解修彌陀淨土,並不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解決一切,還是有它的要求。

 

第三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人跪下去,兩肘、兩個膝蓋,加上額角都要接觸到地,這是一般的禮。大禮,就是整個身體、膝蓋、大腿、小腿、腳、兩個手,全部都要接觸到地,加上額頭,叫做五體投地。

稽首作禮,「稽首」是什麼意思?應該說合十作禮。所以,抱著拳頭,頭往前十五度,這種彎曲的做法叫稽首。這裡為了分別,是講合十作禮,通常是合掌。合掌,並不是直挺挺的站著合掌,那不叫作禮,只是合掌而已。合掌要作禮,也有稽首的樣子,也就是身體的腰還是要彎曲一點,頭也要往前傾,才叫做合十作禮。

「諸天世人,莫不致敬」,是說這些諸佛世界的諸天人民,聞阿彌陀佛的名字,行五體投地的禮。合掌就是講合十作禮,而且歡喜信樂修菩薩行的人,有這些行為,其他的天、世人都會尊敬你、讚嘆你。「莫不致敬」,就是沒有不會尊敬你、稱讚你的。要搞清楚,「諸天世人」與「諸天人民」的不同。「諸天人民」,是發起這些心,修菩薩行行為的人。「諸天世人」是談其他不是發這種心、修這種行的人,對這些修行者都會有禮敬讚嘆的心,如果不會的話,法藏比丘也不成佛。

 

第三十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擣」是捶的意思,關係到古代染布的時候,因為布染了以後,要用木槌去捶,叫做擣染。「浣濯」,就是清洗的意思。這願是兩段,前面一段: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後面,如果還要有裁縫做衣服,要去染、去清洗,法藏比丘不成佛。

 

肯定的說,要得到衣服,隨意念之所起,就可以得到什麼樣的衣服呢?相應於佛所稱讚的法妙之服。什麼叫做「法妙之服」?這裡談法妙服,一定是比較莊嚴的,不是像用補的衣服、用碎布拼湊的衣服,並不叫做法妙服。可以發現,中國的比丘,的確都是這麼做衣服的。一塊白色的布,用那些煤渣去染,染到可以說花花的、灰不灰、黑不黑。所以,染了以後,還要拿木槌去捶,捶到那塊布的紗,完全把染的顏色吸進去,叫做擣染。然後把它清洗乾淨,這樣才有衣服可穿。可見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就是眾生,要得到衣服,隨意念就可以得到,得到的是什麼樣的衣服?就是佛所稱讚的法妙之服。

 

第三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所受快樂」是說極樂世界的樂。把所受快樂改為所受極樂,因為這種樂是沒有苦的。「漏盡比丘」就是聲聞比丘。「漏盡」是談什麼?因為色身是有漏之身;以聲聞比丘而言,從苦集滅道、四聖諦到八正道的修養,可以使原來有漏之身轉變為不漏。所以,眾生的色身是有漏之身,聲聞比丘是無漏之身。「無漏」是談漏盡,就是諸漏已盡。「漏」是什麼?講五欲、講八風都可以,欲都已經清淨,也可以說已經到了盡頭,不會再有了,叫做漏盡。

「極樂」究竟說什麼呢?是說法樂。因為沒有業之樂,是法之樂。漏盡比丘是法之樂,因為業已經盡了,於法樂已經成就。

 

第四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談修行覺悟的人,是菩薩;「隨意」,就是隨他個人的意願。「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是隨他的意願想要見到莊嚴清淨的覺悟之土。「土」,在梵文中含意很多,講地也可以、國也可以、世界也可以。

「應時如願」,「應」就是相應於他,隨他的意念所起,若想要見到,隨時就可以相應,滿足他的願。

以七寶所裝飾的樹,顯現的不是像看到的紅花綠葉,而是寶光所顯,所以,有照見的意思。而且好像用鏡子反射出,所要見的莊嚴清淨的佛土。「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好像從鏡子裡就可以看到,就在眼前。也就是七寶所成的樹,不會造成障礙,而且顯現的寶光,都能照見所要見到的世界,所看的相,就像從鏡子裡看到一樣。

「於寶樹中,皆悉照見」,寶樹上面都是七寶所裝飾的,而七寶是法音所成,樹也是法音所成;可以發現,為什麼極樂世界稱作阿彌陀佛的世界,或者彌陀世界呢?因為是無量光的意思,是法音顯現出來的,整體都是光體。照見的「見」,也可以說是顯現,在這種寶光所照之下,都能顯現所要看到的世界,就好像拿著鏡子擺在前面,世界就顯現在鏡子裡的情況。

 

第四十一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諸根缺陋,不具足者」,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莊嚴的,所有諸根都是具足的,沒有缺陷。談「缺陋」,可以說有缺陷。「醜陋」,是說惡相,不是好相。「具足」,可以說具足諸根所有的。「根」,是談眼耳鼻舌身意;以諸根來說,都是具足的,沒有缺陷,而且都是好相,不是惡相或醜陋之相,如果不能到達這種情況,法藏比丘說他也不成正覺。

 

第四十二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逮得」,是抓住的意思,可以抓住什麼呢?清淨、解脫、三昧。什麼叫做「清淨、解脫、三昧」?「解脫」,是以清淨為前提。「三昧」是講正受。娑婆世界的眾生通常也求解脫,可是,修行覺悟之道的人是清淨解脫。佛法談解脫,是問題的化解。

談清淨解脫,是問題的化解;「三昧」,特別強調是關係到清淨,因為三昧的意思就是正受。什麼叫做「正受」呢?所受的果報是正當的,不是偏邪的。「清淨解脫三昧」,是有了問題化解以後清淨,得到的結果是正道,不是偏邪之道。且起心動念,都是在正受的情感之下,經常把自己的情感,或心意識的情識作用,擺在三昧的境界,就是正受的境界,叫做「常住三昧」。

「一發意頃」是說什麼?「頃」,是一旦的意思,一旦發起這種意念,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就是這種供養之心。雖然常住在三昧的境界裡,一旦發起這種意念,要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都可以去做,而且不會失念。「不失定意」,就是不會失念。發起這種意念,要供養諸佛世界世尊,於三昧境界不會散亂,也就是不失定意。

「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是說都可以抓住清淨、解脫、三昧,而且常住在三昧境界裡。一旦發起這種意念,想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如果有這種行為,並不會亂,因為常住三昧的境界已經成為修養,所以,不失定意,原來這種正受的意念還是存在的。法藏比丘說如果做不到,他也不取正覺。

 

第四十三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他方國土修行覺悟的眾生,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壽命終了以後,往生尊貴的家庭。「尊貴」,不一定是很有錢、很有地位,而是受人尊敬;「貴」,是談他的德養。「生尊貴家」,是生在受人尊敬,而且德養高尚的家庭,不是有錢、有勢的家庭。法藏比丘說如果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如果不能往生到這種尊貴家庭,他不取正覺。

 

第四十四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願的重點是修菩薩行,還要具足德本,究竟是什麼德本呢?「德本」,是談凡所有功德;功德不只是財施、法施,還包括個人的修養,綜合起來叫做「具足德本」。也就是布施、供養,還有修養,不能只是以供養來說;不管是財施、法施,少了修養,這種功德不是叫做具足功德。「具足德本」,是具足布施功德,還有修養功德。

「歡喜踊躍」是一個形容詞,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生起歡喜心。「踊躍」是什麼呢?心裡產生的意念,叫做「踊」;「躍」就是行為的動作;這種從內到外生起歡喜。法藏比丘說如果聽聞阿彌陀佛的名字,生起歡喜踊躍,於心、於行為都可以投入在修菩薩行,而且具足供養的功德、修行的功德。假使不能的話,他不取正覺。

原始佛典,本來都是聲聞比丘;菩薩比丘,是佛陀後期慢慢宣揚菩薩法而形成的。也就是談聲聞比丘,不談修聲聞行,那是原始佛教,是佛陀早期教法的內容。到後期教菩薩的法,才有菩薩比丘。所以,這是特別強調修菩薩行的意思。

 

第四十五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他方國土這些修行覺悟的眾生,如果聽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都可以抓住普等三昧。「普」就是普遍性的;「等」,是等覺的意思。這種三昧是一個普及性的,都可以達到等覺位的正受之行。通常說普及於一切,皆共成佛道,就是談普等三昧。

「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是說可以抓住普等三昧的修養,而且常住在這種三昧的境界。「至於成佛」,終究到達成佛之路,並不是已經成就,是往成佛的道路。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常見」是講顯現,在這種三昧境界裡,經常可以顯現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

可以發覺,原來法藏比丘不是自私的人,不是唯我阿彌陀佛獨尊;他是修可以抓住普等三昧的修養,而且經常住在這種三昧境界,往成佛的道路上去行為。在這種境界裡,經常可以顯現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也就是不只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或者琉璃世界的藥師佛,是講於數不能計算,很難去理解的這些佛,可以經常在三昧境界裡顯現。法藏比丘說如果不能的話,他不取正覺。

 

第四十六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修行覺悟的人就是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是隨極樂世界各菩薩的志願,他所想要聽到的法。當然這「法」是談佛法,不一定是哪一位佛的法;想要聽什麼佛法,自然得聞,很自然就可以滿足他的志願,聽聞到某一位佛的法。法藏比丘說假使不能的話,他不取正覺。

這願強調「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要把握「國中菩薩」是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其志願,他想聽到阿彌陀佛說法,自然就能聽到。擴大來說,隨其志願,他要聞所有的佛法,應該也都可以聽到。

國中菩薩──極樂世界修行覺悟的眾生,他的志願,既然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要聞聽阿彌陀佛的道理方法。最後究竟要在極樂世界成補處菩薩,肯定的要求,必須聽阿彌陀佛所講的道理方法,才能成為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

 

第四十七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他方國土這些修行覺悟的菩薩眾,聞聽阿彌陀佛的名字,如果不能即刻得到不退轉者。

「不退轉」,以娑婆世界十地位來講,是四地圓滿之後的菩薩,這種菩薩叫做不退轉菩薩,也就是不會退到成為一般的眾生,或退到初地、二地、三地的境界。四地圓滿,可以說等覺位已經穩定,這種穩定的現象,叫做不退轉,這是對娑婆世界來講。極樂世界的眾生有沒有這種說法?在法藏比丘的願裡沒有談到,是講他方國土。這裡「他方國土」,以人能知的,是談娑婆世界;其他部洲的眾生,不能隨便說是什麼樣的眾生。

 

第四十八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即得」,就是即刻得到,或馬上就能得到。「至」,就是往那個地方的意思,要到達那種修養。

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要分別認識。「第一忍」叫做第一類智忍,「第一類智忍」是什麼?是修菩薩行,以菩薩十地位來講,前面初地、二地、三地,幾乎是以忍行作為基礎。忍行有三法忍。三法忍有第一類智、第二類智以及第三類智的差別。「類智」是以法的智來做分別,有其層次,或者講類別。

第一類智忍是什麼?如果是修行佛法,講他方國土,肯定談娑婆世界修行菩薩道的眾生。就是生起歡喜心;「生歡喜心」,是於佛法得到利益,所生起的歡喜心。常說法喜充滿,是要得到利益,才能叫法喜充滿。

第二類智忍是講離垢,要離垢清淨;因為蓮藕住在污泥裡,表面看起來是染,有污垢,可是,內在是清淨的,這種離垢清淨,稱之為第二類智忍。蓮藕被埋在污泥裡,如果以這來形容行者,處在娑婆世界的環境,可以說是五濁惡世的世界,還要離垢清淨,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必須要有忍行。

第三法忍,談「法忍」,肯定是於道理與方法,不是世俗的道理方法;這裡「法」是超越世俗的道理方法,就是出世法。

就像菩薩十地,第三地所講的發光地。「發光」是智慧的光芒。於法行忍的時刻,表現智慧的力量。

所以,談「忍」,也是談忍行;談「法」呢?是不同於世俗的,是超越世俗的,可以出離世俗的,甚至肯定能離苦得樂;第三法忍是談這個內容。

第一個是法喜充滿,第二個是離垢清淨,第三個是離苦得樂的忍行。「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於諸佛法」是說依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在這個範圍之內,不是講世間的,肯定有第一、第二、第三修行的過程,以及智慧之力所表現的能力,而且是在佛法中完成的,達到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