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第1講
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幾乎學佛的人都會接觸,這一品的重點,是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功德力,也就是修養。從「普門品」的字義來看,「普」是普遍的普,「門」是門徑或者法門;這一品經文所說的道理方法,是普遍可以學習,而且從中得到利益的。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
「爾時」是指那個時候,不一定什麼時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介紹妙法蓮華經的那個時候。「無盡意菩薩」,是法華會上聽佛陀說法的一位菩薩。「即從座起」,這時無盡意菩薩從座位站起來。
偏袒右肩
如果不知道佛陀時代穿衣服的情況,不容易了解「偏袒右肩」的意思。佛陀時代所穿的袈裟,大體上與目前的泰國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平常所披的衣服,除了遮起左臂,右臂也是遮住的。
這裡談偏袒右肩,是袒露右邊的肩膀。為什麼偏袒右肩?釋迦牟尼佛說法當時,在印度那個時代,可以說是一位革命者,不斷改革不平等、貧富不均、階級相差太大等種種不合情理的現象。
因為婆羅門總認為自己是非常特殊的民族,自稱他們的祖先是從天的嘴出生。所以後期,釋迦牟尼佛提出很多改革的方式,婆羅門非常不滿,曾經派人把刀藏在肩膀下方右脅的位置,準備刺殺釋迦牟尼佛。自從發生那件事情之後,凡是要面對釋迦牟尼佛,不管是頂禮、供養而接近他者,都必須偏袒右肩,這是它的緣起。
合掌向佛
合掌是兩個手掌合起來,十個指頭併攏,靠在一起,也稱為合十禮。可是,佛教界有些奇怪的現象,不只是出家、在家眾,甚至很多不是佛教徒者,也是以單掌豎起來打招呼,其實這非常不應該,違背佛陀所制定的禮節。
而作是言,世尊
「而作是言」是向佛說。無盡意菩薩從座而起,面向佛陀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說。「世尊」,梵文稱為薄伽梵,意思是如來或者為世所尊敬的聖者。後人認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為世所尊重,所以稱為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依於什麼因緣,名字叫做觀世音?真正的由來為何?很多人對菩薩的看法,認為現菩薩相者,好像都是女人,譬如戴頭巾,留長髮。其實以佛教法統的觀念,不管是男、是女,修養達到菩薩果位之後,沒有男女之分。
善男子
這時,佛對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經典上常提到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稱為「善」?先要了解,並不是善惡的善。佛陀的思想,人是以業為基礎,有惡行,是因為業的關係。以佛陀慈悲的心態,認為眾生都是善良的,即使遇到所謂十惡不赦的人,也不會把他們當成惡人。因為不管多麼惡劣的人,也有善良之處:同樣,善良的人或多或少也有惡劣之處,只是釋迦牟尼佛不用這種方式分別眾生。
「男子」在原來的經文稱為丈夫,只是中國人把丈夫看得太狹隘,以為是妻子對她的男人才稱為丈夫。其實以印度來說,男子等於中國人所說妻子的丈夫。所以正式稱為「丈夫」,就是具有丈夫的氣概的男人,而不是所謂夫妻的關係。這是為了因應中國的環境,避免造成誤會,翻譯經典時,以善男子來說。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我們在許多經典上常常看到「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微塵數」,這是形容詞,很多的意思。這裡「億」的解釋,與中國所說的億不同,並不是一個數目字累積起來的說法。億是最多的意思,多到什麼程度呢?也就是一百個億、千個億、萬個億。
所謂「眾生」,是談有情的眾生。眾生分為有情眾生、非情眾生、無情眾生。動物稱為有情眾生,泛指六道眾生;樹木、花草、蔬菜、水果這些植物,屬於非情眾生;礦石、礦物屬於無情眾生。所以真正分析眾生,不只是人或者動物,凡是談到「眾」,是多數的意思,「生」是生命。
受諸苦惱
這裡談到很多眾生受諸苦惱。「諸」是受各種不同的苦惱,哪些苦惱?總是離不開生老病死,生的過程有不同的苦,老、病的過程也有不同的苦,所以涵蓋各式各樣不同的苦。為什麼說苦惱呢?「苦」通常是外表承受,「惱」是內心不自在,也就是外在承受一些不好的問題,引起內心的不自在,稱為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假使有很多眾生正在受各種不同苦惱的時候,如果能夠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一心稱念他。「一心稱名」就是稱念或者持名,其實還是以念來說。如何稱念?也就是一心一意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所謂「觀其音聲」,觀誰的音聲?當眾生受苦惱、求救,表現痛苦、煩惱的聲音。觀世音菩薩聽到這些聲音,就會顯現其身,因為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不一定顯現某種身份。也就是當眾生苦惱時,只要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觀世音菩薩就會觀其聲音,幫助眾生得到解脫。
必須了解,不是有任何的苦惱就喊觀世音菩薩,而是於人無法辦到的苦惱,人幫不上忙,這時才求觀世音菩薩。譬如買一張彩券,希望中獎而喊觀世音菩薩,他不會理會你的。因為人的問題,先要以人的方法處理,當人不能處理時,再求佛、求菩薩。
何謂「解脫」?千萬不要誤把解脫當成死,譬如有煩惱,煩惱化解了,於煩惱而言就是解脫。在經典上常看到,解脫好像一根繩子打一個結,解開這個結,繩子就恢復正常,談解脫就是這種現象。求解脫是當有問題時,希望能夠化解,使自己得到自在,這才是解脫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