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因果

客問:請問佛法對因果是怎麼說?

師答:佛法中一因一果是基本理論,事實上,因果現象不只是一因一果,有時一個果的完成是由許多的因結合而成(多因一果)、還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最難找出其究竟之因,在世俗而言,就是一種無奈。佛法是要我們去認識瞭解問題,從中去發現一些什麼,依佛陀的道理與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瞭解事物,甚至平常疏忽不注意的,也能顧及而使之清楚明了,所以學佛是在學智慧。我常強調,佛法不是武器,現實生活不是敵人,不是把佛法當作武器,去打現實生活的敵人。一般人常常遇到問題,都只急著找答案,而不深入問題,結果獲得了答案,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因為答案的本身,尚有問題存在。佛法是分析問題,不是一味的找答案,問題發生時要去分析,找出癥結,找出平常不注意、想不到的,這就是在學智慧。只是在佛法中有了智慧,還要有定力等條件,佛法說要學戒定慧三無漏學,因為如果三者都具備了,則以「戒」而言,即使有犯的機會,就不會再犯;以「定」而言,於亂之中,就能保持冷靜,心平氣和;以「慧」而言,則所造作必更圓滿。只是欲達此目的,必須對經典有正確深入的瞭解,不能只有概念的認識。

比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意義如何?究竟說些什麼?首先,必須要找出「有所住」,所住是什麼?有什麼?先要知道「有所住」,才能進一步達到「無所住」。先知道心念裡有什麼事,什麼現象問題,把這些「有」找出來,再進一步去探討研究究竟真象,其中有善、惡、無記等,假使原來的「有」是壞的,如煩惱,一旦從中認識、瞭解而得清楚明了,自然就不煩惱了。為什麼「應無所住」後面還講「而生其心」?其道理就是針對這個「有」而去生起,不是針對「無」。因為「有所住」才會有問題發生,所要生起的心,是去探討這些「有」。所以看經文,其究竟說什麼,一定要弄清楚,像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要能把握這個「有」才能圓滿,而一般卻很難把握這個「有」。欲明了「應無所住」的意義,不是在「無」字下工夫,而是要在「有」著力,如果「有」都清楚了,當然就能突破「有」了。「無」在佛法中說是「有」的突破,或者說不一定。所以,「無」不是指沒有,一般誤把「無」當成沒有,當成相對「有」的「無」。

又如佛法中講「非」,並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當認識瞭解以後,有所發現,這時所發現的便不同於原來的「是」,這種不同於原有的稱之為「非」,不是相對論的「是與非」。佛法中運用智慧,是從相對中突破,而顯現出絕對來。比如煩惱,煩惱的相對不是菩提,突破煩惱後的現象才是菩提,當煩惱來時,明了清楚了煩惱的內容,進而突破它,當然煩惱就不存在;那就是突破了「有」顯現出「無」來。只是有的時候也不一定能突破,如搖搖頭,算了吧!也可以做到不受影響,但煩惱依然存在,這種現象也是「無」,這種「無」便是「不一定」。

 

客問:佛法是因世間法才有,經云:「一切自造,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所作」,可否解釋一下?

師答:眾生之所以不能成為佛菩薩,因為有太多的無明,才會造作。佛陀成就圓滿覺悟,也是曾經歷無明而有所造作,但他發現了其中的利與害,也就有所覺悟。佛由眾生所成,佛可以不作,眾生亦可不作,故說亦無造作。

佛法是對人說的,要成佛成菩薩,唯有在人的道路上才能成就。其他有情亦可,但有時間之差距,他必須轉世為人,還要能夠接觸佛法,修學佛法,才能做得到。

菩提種子須有佛緣方可引發,所以佛說「佛度有緣人」,有了菩提種子,還須有緣,不接觸佛法,仍是無緣,好比電線有絕緣體,即使接觸了,它不接受,還是欠緣。有緣無緣是時間差距的問題。

 

客問:佛度眾生與佛度有緣是否矛盾?緣是否為引發果報顯現的力量?因果不能捨棄因緣嗎?

師答:佛是覺之義,眾生皆有佛性,都是有緣人,為什麼還要說佛度有緣人呢?其重點即是在覺悟,要想從迷惑中得到覺悟,必須要有緣。面臨任何人事的迷惑煩惱,欲轉為菩提,必須要有助緣,如果有佛性,可是因緣不具足,是不可能得到覺悟的;因此,有佛性的眾生,必需具足因緣方能得度。

緣是引發種子的力量,因與緣需要互相呼應,才會顯現,如果不能相呼應,則不會顯現。比如,我們常說男女之間要來電,這個來電即是緣,如果沒有緣,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然而,一定要有因緣,才會有因果感報,沒有因緣關係,因果不可能感報。                                              

 

客問:何謂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                         

師答:「昧」是抹煞、愚暗、不明了之意;「落」是得到、認知之意。不昧因果是不抹煞因果、瞭解認同因果;不落因果是不會得到因果,否定因果,不怕因果之意。                                     

禪案中,人問修道的人受不受因果報應?他說不落,不落就是對修道的人,因果不會降落到他身上,因為他搞錯了,結果投胎到狐狸,做了五百年,以後還是改「不昧」才得解脫(此事始末請見百丈禪師公案)。不昧的意思是:「修行人不能抹煞因果」,如認為若是講錯了,因果不會降落到我頭上,那是不可能的事,這是一種魔說。修行人怎麼能抹煞因果呢?愈是修行人愈不能抹煞因果。

順便提一提字之唸法,像三昧的昧要唸「a4i」,不唸「ㄇㄛˋ」,唸「ㄇㄟˋ」不適合,唸「ㄇㄛˋ」才接近梵文發音。又剎那的那唸「ㄋㄚˋ」,不唸「ㄋㄨㄛˊ」,殿堂裡的維那才唸「ㄋㄨㄛˊ」音。又如阿(ㄛ)彌陀佛的阿有人說要唸ㄚ,認為唸ㄛ會下地獄,這是錯的。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佛,唸ㄛ才有「無」之意,唸ㄚ,則沒有「無」之意。譬如,阿(ㄚ)難則可以,阿難是慶喜之意。梵文裡阿有廿一個音,其母音就有十七個,對發音認識不清楚就會形成問題。現在沒有梵文,只有印度文,像西藏文、印度文都是梵文擴大的語系;就像中國早期的鐘鼎文,以後慢慢發展為後來的文字。

 

客問:師父所談的因果乃是有因有果之外,還要有緣,緣也是因為有因才會有緣的產生,如當年師公度師父,是否也因為有前面的因才會有這份好緣?

師答:並非我去找師父,而是我師父來找我的。我師父在沒有出家之前,與我父親是同科舉人,也因為同科之緣,他們兩個比較談得來,也比較親近。可是我父親並不想作官,因為過去的祖先都是為官的,以至到了後代反而沒有興趣。基於服務奉獻之心,我的師父是想作官的,但是過去要作官必須先經科舉,得中進士之後才可以;可惜他一連考了好幾次都沒有考上,那時候的考試往往需要捐錢,或走門路,必須有舞弊的行為,才有機會,我師父是位窮苦的舉人,當然沒有機會。

我的出家因緣,是我母親懷胎時,與我師父的口頭之約,母親原是篤信基督教,不相信和尚會有神通,相約如果是男孩即讓他出家。當時,我的父母是以「不信」的態度而約定,至於我師父是怎樣的想法?至今我仍然不知道。就這樣,累積許多的因緣與因果關係而完成的。

 

客問:請師父談談因緣果報與緣起性空的關聯性及其關係?

師答:因緣是一種法則,因果是一種關係,緣起性空是專門談事情的關係,這是三個不同的名詞,不能放在一起去問其關聯性。

若要問緣起性空,你先得告訴我,你對緣起性空的瞭解是什麼?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緣起性空?

現在解釋如下:緣起性空是個法則,「緣起」是說一切的法、一切的人與事,依於什麼緣而發起叫緣起。再重覆一遍:緣起--不管什麼事、什麼人的問題,它的發起是依於什麼緣而發起;「性空」是談它的本體,也就是,如果我們說:於緣而言,緣是關係到一些為什麼,需要這個緣才會發起,不需要這些緣,於性則本空,這叫緣起與性空的關係,這不是因緣、因果放在一起的解釋。

比如說跟人家吵架,因什麼事而吵?一定有個緣由,那就叫緣起。性空即是:這種緣起還未發生之前,它本來不存在,亦即因與緣和合才會生法,才有緣起,所以緣起性空是個法則。性空是什麼意思?緣聚緣散,緣聚生法,緣散即滅,可以說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於性是本空,也就是:緣不起的話於性是本空,這個性是什麼?是本體性。像人的色身,色身的本體是什麼?四大(地、水、火、風)組合而成的。因此,四大聚合在一起,就有色身;它的「本體」呢?即實有的色身相。四大沒有聚合之前呢?於人的本體是個空相,所以,於性是本空;也就是說:本來於這個本體而言,是空相,它依於什麼緣而發起的,所以叫緣起性空。

這名詞千萬不要搞錯了,它不是否定;就好像常說: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為什麼啊?因為緣起性空,這說得通嗎?說不通的!只能說因緣生法。我們曉得因緣是個法則,它是什麼因,關係到什麼樣的緣;例如:一顆種子,種子是因,土地、空氣、陽光、水,加上人工肥料,這些都是緣;依於原有的種子因,加上這些緣,它就會生起一些法,所以,這一種就叫因緣法則。何謂因果?是什麼樣的因得到的結果,一定同於原有的因,稱為因果,所以說造什麼因得什麼果。即使你用接枝法,在蘋果樹上接上梨枝,可是它生出來的果不一樣,為什麼?蘋果還是蘋果,梨還是梨,此即其因性是相同的。可是梨子裡面一定有蘋果的味道,那就叫做染性,不是本性。所謂本性--梨就是梨,蘋果就是蘋果;染性是因為梨枝接在蘋果枝上面,而產生一種染性--染上了蘋果的性,所以梨就有蘋果的味道。關係到這性上面的問題,在佛法中要探討,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楚的。

 

客問:住家附近有位七十多歲的老婦人,生活困苦,所以每個月資助二千元與一斗米。因從事動物醫院的工作,有時生意忙而慢了一天送去,老婦人等不及到店裡喊叫,真令人不好意思。後又得知其行為不好,即相勸之,她不聽,還破口大罵;更氣的是於今,每天都來要錢,不按當初的約定,如不給就在醫院門口潑屎和尿,且在門口走來走去,令我厭煩與害怕,不知怎麼辦才好?請師父慈悲開示,有什麼方法解決我當初一念之善而惹來的煩惑?

師答:於事,我們常說,有時候做好事,得不到好報。遇到這種情形,我有個建議,請附近的村里長出來,告訴他們:我並不欠她,只是想幫忙她。因為你去溝通、去排解已沒有用,再不然就把這些事的前因後果,報告當地的派出所,請警察來制止。不處理好,來來往往的人多,小心會引來誤會,徒增困擾。

 

客問:女兒被父親強暴而懷孕,請問以佛法觀點怎麼說?

師答:以佛法而言,這是種惡緣也稱為修羅緣;這種惡緣不只是當生的問題而已,它很難去解釋的問題。在佛法上沒有可不可以的說法。

 

客問:常說某人福氣大,可真有前世福報?

師答:莫把福氣當成福報。今有福報過去必積許多福,如你現在能隨時有錢花,必是有錢存在銀行是一樣的道理。在受時叫福報,在做時乃偏於善的造作,其結果叫福,也是種功德,以學佛而言,除了修福還須修慧。

世間有幾件事無法騙人,一是錢財,二是智慧。如遇到事情需要錢時,你能不能做?能不能以智慧擺平?都要有實力!而這些又怎麼來的?仍是修養而有的,智慧是慢慢培養來的,錢也是慢慢賺來的。或許有人會認為李登輝、王永慶的福報很大,其實不然,他們一天到晚總得勞碌、煩惱。真正福報大的人,是一生下來就過好日子,無憂無慮的,但也莫想到豬,一旦養肥了,是要一塊塊割著賣,這不是福報,乃是畜生報、還債報。

 

客問:甲侵佔乙財產,甲變富有,乙變窮困,以後若有子女出生,甲的子女會生到乙家,乙的子女會生到甲家。佛法表示為「直接償還或間接償還」,又如何知道,生到乙家的子女原來是生在甲家的?

師答:佛法不是這麼說的,而且並不是父債子還,或是說因父母這輩的關係,將來他們子女會造成另一方面的關係,沒有這種說法。佛法肯定的說誰欠誰還,沒有說報到別人頭上去的,如果有人這麼說,我沒意見,我祇是說佛法不這麼說。至於你說到債務關係,究竟是直接償還,還是間接償還,那你先要瞭解佛法裡面,所談的間接、直接的道理在那裡,如果是直接償還,那是現欠現還,現作現報,所謂間接償還呢?可以說來生或另一生,不是直接這一生就能作到的,稱間接償還。

 

客問:媒體報導名作家三毛自殺了,為何世上很多有名氣的人,總是會走上這條路?這種行為是不是不敢面對現實?要不要負因果?

師答:我與三毛有過一面之緣。三毛從小養成幻想的習慣,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世俗上比較有特色、有才能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神經質,三毛也有這種傾向;而神經質的人,不會顧慮很多,往往容易走上極端。三毛本身就是完全以自我立場來看所有的人與事,她認為可以從自己的幻想中得到安慰。但是,佛法告訴我們要以客觀的立場來看自己,不是以自我立場來看自己;如果三毛還顧慮到別人的看法,她就不會自殺了。至少她有父母,有出版社,有更好的前途,可以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至於談到因果,三毛不是正信的佛教徒,以她個人來講,她不會想到這些;如果以佛教的立場而言,自殺亦是一種殺生的行為。

 

客問:有些宗教於佛經的內容斷章取義,是否要負因果的責任?

師答:可以這麼說,以前只是國內的一些宗教,現在甚至包含所謂的洋教在內,都把佛法的一些精華搬進其教中,如僅在這上面分辨因果,那就不需要,舉例來說:中國南方人喜歡吃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麵食,如果為了飽,假使北方人吃米飯,或南方人吃麵食,在道理上都是飽。可是有一問題,其腸胃的適應性如何?意思是說,純以佛教的立場,談佛教的道理方法,是有系統的,而且按部就班的講,慢慢的學就可以很正常的消化;如果其他宗教斷章取義,可能就造成消化不良。

例如,愚癡所表現與貪瞋所表現的,如果把貪瞋癡三個分開取其一而談問題,最後可能營養不良,如果把三個扭曲,就會造成消化不良;如要談可能受什麼因果,這倒可以不要在意。因為不管任何宗教,把佛法的一些道理方法學過去,如搞錯了,不管是不是外道,就是一位佛教的法師,同樣要受果報,外道當然不會例外;如果能把佛法搬進去,眾生反而得到利益,當然也有功德,要以這種方式去看,而不要肯定其可以不可以。就像中國人學中文,也學外文,沒什麼不好,等於說外道把佛法的一些精華學過去,能吸收、消化了,那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佛法是對眾生說的,既然是人,雖不是經由佛教的宗教團體學習,而得到利益,以佛陀的理念言,至少種下菩提種子,這一生不一定能夠吸收消化,但來生就有很好的機會,如根本聽不進去,則來生連一個菩提種子也沒有;以這種方式看,就比較不會造成迷惑。

 

客問:一個本是正常的人,經歷一些遭遇,對宗教的看法會有所不同,個性也完全改變,以佛教的看法是什麼道理?

師答:以佛教來說,是環境影響所致;以佛法來說,就是因緣關係。如果說得再深一點、難解一點,這跟過去的所作所為有關係;因為凡是一切所產生的現象,都是自己過去所作所為而發生的,絕不是無中生有。有些學佛的人,有時面對一些情形,偶而迷信一點,也沒有錯,所謂偶而迷信是什麼意思?「唉!這大概是命運吧!」如果這麼想的話,會看開一點,如果完全否定,明明這樣不可以而硬要拼到底,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

 

客問:有沒有來生?有很多人今生談戀愛,因各種情形不能結婚,而想且待來生,可能一個很早就過世了,一個很長壽;而死了投胎,當這個死時,另一個可能還是小孩,怎麼且待來生呢?

師答:佛法說來生不是只有一生,佛法講今生(現在)、過去、來生(未來),這來生不是一個定數,來生是何年何月,不是定數。世俗有一句話,沒有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希望這一生的來生都要在一起;因為人活著時壽命不一定,有些一生下來就死了,有的幾歲就死了,有早死、晚死,有的活很久,其間到某個來生,還是有重逢的機會,以這樣去看問題,其來生不是這一生的將來。所以佛法講三世,不是談三生,有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世是時間,並包含空間,為什麼?如說現在,現在會過去,以最小單位一秒鐘計算,這一秒隨時會過去,另一秒隨時會成為現在,這是極短,於佛法說是極短的時刻,極長以人來說,人活多久不一定,金剛經說壽者相,是不止於時間的,即不定有多久的時間、空間,所以不只是時間,還包含了空間,空間是有變化的,佛法很少談「生」的問題,談「生」則一定關係活著明了這一生。

佛法講三世因果,即現在、過去、未來,現在不一定有多久,快則一秒鐘,甚至萬分之一秒鐘,這快速即極短,慢是不定的時間,事實上時間是沒有辦法定的,如沒有辦法說明天幾點怎麼樣,這時間不一定可信的,明天幾點還要看在那裡,地球的時差,差別很大,這之間有個空間,人往往講時間,捨棄了空間,佛法講時間一定包含空間,因為空間會起變化,這變化就是人、事及環境;所以,人、事、時、地、物都有差別的,佛法說三世因果,也不是說僅一個現在、過去、未來。剛說現在會成為過去,未來隨時會成為現在,究竟是講那個現在、未來呢?其實講過去都可以,只要過去了都可以稱為過去。

佛法說如何修心養性、修行辦道?它強調一個問題,已經過去了,已成為事實,計較也沒有用;未來的去編織也沒有用,怎麼想像、安排、計劃也沒有用;佛法強調把握住每個現在,即任何一個現在所處的時間、空間,因過去的已形成,改變不了。比如講一句話傷害了別人,話已講了,也已傷害了,也成為過去了,想後悔並不能解決問題,怎麼辦呢?人會犯錯啊!佛法說過去已形成了,老是計較後悔沒有用,唯有把握住每一個現在,知道過去有錯,下次就慢慢改變,只要不斷的改,最後就不會錯了,這才是目的。有很多人誤會佛法講究來生,佛法是講究現在,每一個現在。經典上說的與一般人說的會有差錯,如不深入經典,往往會誤會了釋迦牟尼佛的意思。

 

客問:請問師父,假使一個人在事業失敗、負債累累的情況下,去從事電動玩具的工作,基於學佛的立場,可否如此?要不要負因果責任?

師答:先要瞭解一個問題:耽於電動玩具的孩子是他自己貪,並不是電動玩具有罪,電動玩具並沒有罪,最近我常跟一些與我年齡差不多的人說,要他們去玩魔術方塊,以避免老人痴呆症,為什麼?手忙腳亂,眼睛都要注意,如果都在運動的話,他會不會變成老人痴呆症?但如果把正事擺著不做,去玩「方塊」的話,那就不是「魔術方塊」的問題了。我以前不是常舉這麼一個例嗎?一把水果刀應該是拿來切水果的,假使拿去殺人,能說那刀有問題嗎?問題在誰使用那把刀。所以不要認為你開電動玩具店你就有因果,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譬如政府規定,某些電動玩具十八歲以下,我們不要讓他去玩,那你遵守這些規定就好了。其實你只要一切照政府的規定去做,不做偏邪的事,都沒有因果責任,責任是出在你違法,做些偏邪的事,才會有因果,千萬不要把它搞錯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