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
今天來談「心性」。「心」,是每個人的「我」;「性」,就是本質、本體,談「心性」也就是談每個人的「我」的本質、本體。必須要知道,從業力形成的心性,如何去清淨,轉為道的心性?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一個人能不能成就道業?就在「我」能不能調理得好!心,可以造業,也可以辦道;心在運作時,是造業?還是行道?如果由業與道的相上去認識的話,即使於道的理法有所認識,可是在行為上不一定是道;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是在業上運作,如果結果是好的,反而是道。這話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會跟人或事打交道,當心沒有跟人與事打交道時,心是平靜的,一旦跟人與事打交道時,心就發起了作用,這心的作用如果不曾經過佛法的修養,沒有熏習過佛陀的道理方法的話,那肯定的,即使自認是道,所做的還是業;為什麼?因為佛法不在乎過程,在乎結果;有時過程上看來,可能有一些不是很圓滿,但結果如果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自然所做所為都是道。可是人有個弱點,只要涉及到個人的利害關係,就會忘了道,就會隨著緣境不斷地造業,什麼緣境?就是凡跟自己有利害關係的那些人與事。
人,在現實生活中,離不開人與事,比方,一個團體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亂,事實上那只是相上的認知,有沒有發現,它真正的面目是什麼?當然,不可能說都是好的或都是壞的,即使是一個家庭,它的成員也有好有壞,問題是在於什麼?如何能使壞的轉變為好的,使好的更好,那才是對人與事的認知所產生的一個心態。否則的話,只是看團體的短處就否定,認為就是亂?就是不好?結果,於所見、所聞、所感受到的,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麼?!可是人都很容易自作聰明,看到、聽到人家的缺失,好像自己蠻有修養;其實對別人一看就道是好是壞,這不是一個有修養的人所應有的心態;而是看到不好的,是希望他好還是更不好?才是表現個人修養之時!我常常對人說:菩提寺是一個最好修行辦道的地方,如果有一份道心的話,即知此言不虛;如果只是從表相上去看,認為「這個環境很好,人都很好,很好相處」……就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地方,請問能學到什麼?能體會什麼?又能發現一些什麼?對自己能有什麼幫助?如果不這樣深入去做認識的話,只是在表相上打轉。像國會立法委員開會時,吵架甚至於打架,看到的是表相,可曾知道一旦會開完了散會時,原來吵架吵得很厲害,甚至於打架的這兩人,在門口竟然會說:「我們喝酒去」?……那看到在議會裡,跟他們下班之後所表現的,能做個結論嗎?一定還是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看法。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意識,完全憑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直覺的去感受,不肯去思考,也不願多花一點時間與對方相處,去做進一步的認識。為什麼要講這些話?因為學佛的人,尤其都是學菩薩法、行菩薩行,那能夠面對這些相上的問題直接就去起分別、生執著,去強調自己的自我意識嗎?!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修養愈高自我意識會愈淡,愈沒有修養自我意識會愈強,大家就可以去思考,自己的修養到達了什麼程度?所表現的是什麼樣?認識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發現優點就很難,為什麼?因為自我意識太強烈了!只會說「應該、不應該」,「這個人應該怎麼樣啊,喔!已經出家了,不應該怎麼樣……」那不是一個修行人於心性上的表現!六波羅蜜裡強調「忍波羅蜜」,不是人家罵你去忍,人家打你去忍,而是看不慣時,自我意識要能夠做到什麼?多用眼睛、多用耳朵、少用嘴,自我意識的表現就是在用嘴比用耳朵、用眼睛還多。最後吃虧的是誰?倒霉的是誰?那叫修行辦道嗎?!
我在台灣,到目前為止,網站上常常還有人批評我,甚至於有一點瞧不起,如果面對這些問題,我要跟他們去搞個清楚,我告訴你,剛好讓對方達到目的!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因為自己不能出名、自己沒真正的本事,專門找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名氣很大的人來挑毛病,如果跟他吵,他是求之不得。看很多人莫名其妙,不管是對政府領袖、高級官員,甚至於有錢的人,專門找這些人的毛病;你找毛病、找到了又怎麼樣?戒律裡有一個可以說是最好的方法:「默擯」!「默」是沈默,不用嘴;「擯」是把這些排除出去,不是用言語去指責、挑剔人家。這個人有沒有修養?往往一句話,很可能叫對方跳起來,如果對方聽你一句話受不了跳起來,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毫無學佛的修養。忍波羅蜜,絕不是一般所講的:「我要忍耐,抑制自己不要發作,壓迫自己不要表現出來」,這不是忍波羅蜜;是要能夠把問題化解掉,才叫做忍,絕不是去跟人家爭論,絕不是去把人家說的搞個清楚;「忍而化之」,不單單是要把問題化解掉,而且是要把自己內在心性上的自我意識一併化解掉。尤其一個出家人,在修行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愈多,還能夠忍而化之,一關一關過去,累積起來,就會有很好的修養,如果不如此,那永遠只是一個世俗人,即所謂的凡夫眾生。
通常一個自我意識太強烈的人,就是從來不願意去調理心性的人,結果自我意識就越來越強烈;因為心性不清淨,心性裡存在的都是業、沒有道!業、肯定結果是苦的,如果能夠化苦為樂,轉業成道,才是出家學佛修行,真正有了一些所謂的功德。絕對不能夠一味的自我意識,如此你的根本肯定都是一些污垢、一些障礙,甚至說得嚴重點,都是一些無明煩惱!想一想,當沒有人的時候,一個人很清靜的時候,想想從出家到現在,有多少無明?多少煩惱?有多少怨恨?多少的不平……?有沒有反過來自問,自己的修養在哪裡?!好的修養,並不是神通妙用,好的修養是當面對人與事,心性表現時,缺失愈來愈少,少到最後,就是「清淨」了!「淨業」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清淨業力,業力沒有了,當然所顯的就是道,到最後連道也不需要了,只不過那境界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心性的表現如果是:能夠造業機會愈來愈少、愈來愈輕微,於道愈來愈提升,那才是一個修行人!如果只是靠一些經典,靠一些法門,心平氣和的時候都做得很好,但是業的習氣一來,就火燒功德林了!
有一些信徒跟我講:「千佛山什麼都好,可是師父們都不理會別人。」這叫做行菩薩道、發菩薩心嗎?不錯,你不要行菩薩道、也不要發菩薩心,只願意做一個聲聞乘,打定成羅漢就好,……成羅漢那麼簡單嗎?成羅漢要斷無明煩惱耶,最後要到達無學位,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可學的了,一切我不去傷害別人,我管我自己,這一輩子修養好,我也不管別人!」可是想想,這是在修什麼行?修聲聞?修菩薩?修什麼?四不像!最後還是個凡夫之身,以凡夫的心性在過日子,本來這樣也還可以,可是還不滿足,自我意識還經常要表現,要去傷害別人,甚至於傷害了別人,自己還不知道。
在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節目,以糟蹋別人為娛興,當別人不歡喜表現出來時,「唉!我是開玩笑啦!」就拿這句話做結論?!那我們的作法呢?「我是為你好啦!」為人好,好在哪裡?自己又好在哪裡?甚至於根本就不相信別人……我可以告訴你:「不相信別人的人,就是不相信自己。」這句話很值得思考!「為什麼不相信別人的人,是因為根本不相信自己」?很簡單嘛,一天到晚擔心別人怎麼樣、別人怎麼樣,如果自己不怎麼樣,擔心什麼呢?就好像小偷、強盜,偷要偷有錢人,搶要搶有錢人,絕不會搶窮光蛋、偷窮光蛋,想想自己是不是個很有錢的人呢?我講這個很有錢,是有智慧、有修養,人家嫉妒你,那還說得過去,自己什麼都沒有,擔心什麼?!
剛剛我看了一則新聞,一對台灣夫妻,先生在大陸投資,太太知道先生在大陸亂搞,花很大的代價找台灣的徵信社,台灣的徵信社再跟大陸的徵信社合作去抓姦。抓到了,但在大陸通姦沒有徒刑可判,最多了不起──離婚,所以人家就問她,「這麼做的目的何在?」最後還不是離婚了事?大張旗鼓最後離婚,不大張旗鼓還是可以離婚嘛!花費一大筆人情、錢財,所有的私人秘密都被人家知道,所有的個人資訊都曝光,對自己有什麼好處?這裡面說什麼呢?去做這些事目的是要抓姦,抓到的結果是什麼?離婚!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乾脆離婚就算了嘛……,聽懂這新聞的意思沒有?我在高雄,常常有很多人來找我,說她先生在大陸有女人,怎麼辦?我說你有兩個方法可行,一是你就乾脆搬到大陸跟他一起住,再一個,就睜隻眼閉隻眼,如果都不願意,最後的一條路就是:離婚!你們說還有什麼辦法?夫妻之間那麼親密的關係,鬧得那麼大,最後還是只有一條路──離婚。如果以道的理念如何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個,先生為什麼在外面有女人?是逢場作戲?還是真正已經結婚,根本就不在乎你了?還是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缺點,先生本來就受不了?這都是要去思考的問題!有很多來找我的,我一看她那個樣子,我就說:「這就是世俗人講的,你是一個黃臉婆,看也看膩了!」她說老夫老妻還要怎麼樣?要知道人是在聲色中過日子的,為什麼會有外遇?因為外面的女人打扮的比你漂亮,比你溫柔,什麼都將就他,因為他不會想到「當初跟太太結婚開始不也如此嘛!」妳不要忘了,他是人,是人就有這些沒有辦法避免的現象。如果以出家人來講,對世俗的婚姻已經看透,根本就對這些,不能說完全否定,至少看得很淡,至少就沒有這些煩惱。道在哪裡?去調理心性!在什麼時候調理?什麼樣的環境調理?用什麼方法調理?如果否定了現實,就沒有機會調理心性,要在現實生活中去體會、去認識、去發現,才能調理心性!即使是佛教經典裡的經文,如果不能夠從中去認識、去發現、去體會的話,經典也沒有用!必須要把佛陀的智慧,他留下來的許多道理方法,在現實生活中,去認識、去瞭解,能夠有所發現。
看十種惡業裡口就佔了四個,剛好一個自我意識表現就在那張嘴!這嘴誰在指揮?就是心,自己的那個我!所以說自我一旦離開了道,就很容易形成為五蘊魔,就是心魔。心魔是最容易去理解的,就是自我意識太強,完全憑自我意識去看一切、聽一切、決定一切;只是五蘊魔有輕有重,輕就是平常不會講話,但常常挑剔,甚至於自己認為很不錯;重一點的話呢?就形成為煩惱障,這煩惱障是什麼現象?有一點不順自己的意就受不了,聽了一句不好聽的話就受不了,喜歡別人盲捧瞎捧:你很了不起,你很有修養,簡直就是菩薩再來,你境界很高了……這時就歡喜得不得了?!須知學無止境,沒有成佛成菩薩之前,隨時都會造業,自己造了業甚至還不以為在造業,那是非常悲哀的事!為什麼不能做到「用眼睛看、不要講話,用耳朵聽、不要講話」,因為只要一開口就已經起分別心了,只有凡夫眾生才會起分別心,佛菩薩是不會起分別心的,佛菩薩的口只是傳道,講經說法幫助人家,絕不是強調自己。
經典上有句話:「眾生皆有佛性」,心性若不調理,佛性怎麼顯現出來?心性不調理,身口意造作行為怎麼會轉變為道?不可能!我強調:「要謙虛、要包容、最後要建立起共識。」還告訴你們:「要清淨、要莊嚴、要淡泊。」這都是我們的特色!再說我們的家風,你們哪一個真正十足的在家風上下功夫?當初我就強調:「我們的家風能夠做得很好,就能成道!」不是有很多的特色傳授給你們嗎?好比吃飯,注意的是什麼?這是什麼碗?是金碗?是銀碗?還是普通的碗?不在乎碗裡放的是什麼?這就是說,在乎相而不在乎內涵,所以得不到好處。
千佛山那麼多的特色,有學到哪一樣?那都是幫助你們怎麼樣去調理心性,讓心性愈來愈清淨,善根愈來愈深厚,最後完成功德!
為什麼外面的人只是看我在法界衛視節目上講的一些,就能得到好處,我一直強調,要以個人的修養去影響別人,才是菩薩行,如果盡是去挑剔,說人家不對,卻從來不返照自己,那是什麼行啊?是凡夫行!過去不是有人講這種世俗話「將心比心就是佛心」嗎?其實就是告訴你「自我意識」的問題!自我意識的力量來自哪裡?來自心性的成分,心性是業的成分,表現的就是業,是道的成分,表現的就是道!什麼叫做修養?有修有養當然自我意識就很淡,就可以做到謙虛包容,建立共識。
學佛的人,有個名字叫「淨業行人」,每天在清淨自己的業,清淨自己的業靠什麼?靠修行辦道!修行辦道,就是調理自己業的心性!為什麼經典上要這麼說:「出家,是出離家庭,捨棄塵世間的一切。」不錯,都出離了家庭,有沒有捨棄塵世間的一切呢?甚至於表現的,以一個標準世俗的人而言,那樣算修行嗎?哪有那麼大的空間機會去自修?去學習如何調理自己的心性?如何成為一個有修養、有智慧的人?自己本身沒有修養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都幫助不了自己了,還能幫助別人嗎?自己冷靜的想一想,同在一個團體,從中就可看出心性好不好;我一直強調:「相、不要捨棄,可是其中的內涵要把握,不是執著於相捨棄內涵,也不是要捨棄相在乎內涵。」這話怎麼說?因為這是人的世界,人與人就不相同,如果要把人歸類為一,這天底下就沒有什麼好不好、壞不壞,所謂眾生相,不能否定,問題是不要被迷惑!像這樣,安安穩穩的坐在那裡,談一些道的問題,這種機會還有多少?到現在我寫的書已經近一百本了,得到什麼好處?書看不懂,有那麼多的光碟,名義上在共修看光碟,看了又怎麼樣?吸收了沒有?如果連吸收都沒有,還談得上消化嗎?如果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知道,怎麼樣讓自己的自我意識淡泊下來,自己心性愈來愈純淨,修養愈來愈好,工作不會那麼辛苦,最現實的說法,如果不這樣,保持現狀很簡單,工作就會愈來愈苦。我一直強調,不贊成出去攀緣,可是緣進到門來不要推出去,問題就是一直表現強烈的自我意識,怎行?認為別人都不好,何謂同參道友?談到同參道友,是以善為基礎;「善友」,不是去結交造成自己受到傷害還不知道,還洋洋得意的自以為是道友。
其實,我每次談些問題,在我認為都是老生常談,過去都曾一直講,可是一再重複得不到好處,我說過,我講的課,只要有一堂課,聽完了能夠全部吸收,去消化它,就夠了,不需要再講,因為修行辦道,最重要是在自修,如果不肯自修,好比:煮飯菜,不肯去學,一輩子都不會煮,有人幫忙煮煮給你吃還可以,一旦沒人煮給你吃,就只有挨餓,佛法就是如此。我現在常常感受,少數的人搞不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一個修行辦道的人要明辨是非,要知道善惡,可是不是去分別善惡、分別是非,而是要能認識它、瞭解它,不要去分別,宗旨在哪裡?就在乎結果;你所認識、所瞭解的,其結果是利益還是傷害?如果是利益的,就是佛法;如果是傷害,就是世俗,即同於世間人所有的行為造作。如果說,做為一個出家人,只是把頭髮剃掉、把衣服換上,就是出家了,認為自己「我對這世間看透了、看破了」,那都是騙人。做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其實做出家師父也是如此,問題是說傳什麼道?授什麼業?又能解什麼惑?如果連自己都還在無明中過日子,給予別人豈不是更多的煩惱嗎?真正好的同參道友,是在道上相互能有補足的機會,有互補的利益。
其實,我對外面常這麼講,我們裡面的人,很多人跟我學佛這麼多年,幾乎都可以上台講上一天、半天,可是會講有什麼用?自己的心性不改,自我意識還是那麼強,人家說:「你會說不會做。」過去我常說過這麼一句話:希望你們能夠行菩薩道,發菩薩願,自己有修養還能幫助別人,站在講台上敢說兩句話:「你們想聽什麼?有什麼問題?」如果能站在台上敢講這兩句話,而且還可以做得到的話,即使不冀望人家尊敬你,人家自然也會很多地方都向你學習。的確,做一個修行人也好,學佛的人也好,短短幾十年,如果不能把握,甚至於愈來愈後退,愈來愈變成世俗人,甚至於自我意識已經走進五蘊魔裡了還不知道,那才悲哀!看看佛教故事,有些有成就的大德,剛跟他的師父出家,他師父並沒有什麼,只是剃度而已,可是他自己成就很大,他最後忘不了師父幫他剃度讓他有機會出家,認為師恩難報,……我不求報,只希望你們不要忘了自己是個修行人,應該在修行辦道上下功夫,如果一天到晚還是處在無明煩惱裡,甚至於還自己認為不錯的話,真的這一輩子白活了。
世俗人也想創一番事業呢!看電視經常報導,同樣做麵包,有些人發明一些新口味,一些新的做法,如何去滿足別人同時自己也得到利潤,學佛修行呢?是自己有很好的德養同時還能幫助別人,我們並不需要得到利益,為什麼?因為佛法中凡所有功德都要回向,不是保有給自己。什麼叫菩薩?這就是菩薩!要想成為菩薩,必須要知道怎麼樣去調理,把自我意識減輕、減輕,輕到沒有自我意識了,心性就清淨了,心性清淨了,那談生滅法、談什麼……,一切都沒有用了,因為已經成道了!否則就變成,不是修行人去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沒有在修行辦道!不修行辦道,又怎麼成道呢?
談心性,講要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如果不修心養性的話,如何能明心見性?這是相同的道理。每次上完課,我都是說:「我講的要多思考。」「思考」是什麼?拿自己作為主題,去看自己的缺點,讓缺點越來越少,發現自己的優點,使它愈來愈好、愈來愈增上,這才是一個真正有修養的學佛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