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

什麼是我

佛陀思想中的我

一、導 言

我,大體有三種類別,一是假我,一是實我,一是真我。所謂假我,就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我,例如唯識論中的「我為主宰」,因緣和合的自我。所謂實我,就是神化了的我,例如他教中的上帝和天神,所信賴的主宰者。所謂真我,就是寂滅殊勝,常樂我淨的我,例如聲聞緣覺等是。(假相而立名)

這三種我,在佛陀的思想中,以假我為問題發生的研討對象,認實我為愚迷的計執妄想,以真我是出離世俗的結果,但都不是究竟的理想境地;因佛陀所主張的是「無我」,就是絕對的法樂自在,稱之為如來。不過,基於去妄求真的要義,設假我和真我為塵沙界中不可否認的事實現象,故佛陀的大覺思想中,不提及實我的虛妄價值,卻論說由假而真,而入於究竟(佛和菩薩)的義諦,專述假我與真我二者詳細的法要。

二、緣 起

欲探討真我,必先瞭解假我,甚麼是假我?假我的形成及其組織是怎樣的?

人體的組織是以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為根本,加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末那及阿賴耶等神識,而配合色受想行識五蘊,才完成這個奇妙的活躍自然的假我;這假我完成之後,卻是屬於生滅無常和諸多變化的。所以緣聚緣散,交替輪迴,是假我不能擺脫的現象。

現代科學家列人體的組成,為七十六種元素,而佛陀依堅、濕、煖、動四種性而概括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

地大--性堅,支持萬物,如筋骨、皮肉、齒爪、毛髮等固體。

水大--性濕,收攝萬物,如血汗,淚涕,津液,大小便等分泌物。

火大--性煖,調和萬物,如體之溫度。

風大--性動,助長萬物,如呼吸,脈動,運轉動態。

此四者能造一切色塵(和合則成),但是,四大不調和時,會發生沉重,消瘦,膨脹,燥熱,寒冷,萎縮,屈張等現象;這就是色塵和合的自然變化,任管自嬰兒而至衰老,於正常發展的過程中,仍然不免彼此的矛盾,相互的刺激,自新陳代謝的爭鬥情形,直到人生之最後,四大分散,而走上死亡的道路,這種情形才會停止。

除此四大完成外形之體,內裡尚有五蘊組成生命的活躍,而造就出色質的我,感受的我,想像的我,行為的我,分辨的我;而發生貪,瞋,癡,慢,我見等污染執著的造業行為。所謂五蘊,茲分別條述於後:

色蘊--總計五根五境等有形物質,依四大種性而造就一切色法。

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的作用,受有三種,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此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著,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者,無二欲,也就是無和合及乖離二欲。

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包括動靜間而起思維,發生勝力能取諸法之現象。

行蘊--其他對境生貪瞋的善惡心之作用,一切有形與無形的種種作為。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的本體,也就是於緣境中生起的分辨知識,包含了攝與捨的分別作用。

蘊,就是蘊藏,積聚的意思。假我中所蘊五性,究竟所以,內中無我;增一阿含經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凡夫執著,以假合為真實,而產生我的享受,我的欲望,我的財富,我的名字;繼而生起貪瞋癡各種病態心理,策動身口意三業而起污染,而造就種種業力,使得這個假我在六道中交互輪迴,永遠也不能休息或歇止。

所以,佛陀說:「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如何覺悟自我

不要只在乎別人說些什麼?

最要緊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人,往往在聲色中分別苦樂;但憑所謂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完全以最直接的方式認為,或接受、拒絕、喜樂、痛苦、愛、或恨…

云何是聲?是色?

聲,以耳肯定感受。

  色,以眼肯定感受。

禪法的障道警語:

聲色之所顯、耳目之所到,無非是相、住、業識所分別;所以,金剛經中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從「有」的「覺知」,務期做到「無所住心」,方始入湛然清淨之心!

別人說些什麼?不是問題!

自己做些什麼?才是問題!

修行辦道的人,莫為「聲色」而茫然,當從「修養」而覺知;不然,難得的人身,將會全部耗費於「業識」之中,結果,不僅苦了自己,更苦了許多關懷你的人!

因此,個人的修養,源自行為表現「身、語、意」之時,必須修正行為,才能培育德養;也就是說,於身之造作、語之言說、意之想法,不可憑自我意識,於聲色直接感受的反應中!

何以故?

意念所起,顯魔顯佛,全在自己;以顯魔顯佛的差別之相,即可以發現具「修養」的機會;全在自己,已經擁有選擇的權利,為什麼要遠佛就魔呢?

因此,學佛在學智慧,唯有智慧,才有覺悟的機會;禪法的要旨,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方能進入覺悟之境!

 

「我」的問題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佛陀說「我」,乃言眾生皆具有「我」之我,不是但舉「唯」佛之「我」;基於眾生之造作行為,佛子之修學行為,前者成「業」,後者見「道」;無論如何,行為是「我」之行為,可以「我造作」,亦可以「我修學」,何不去其卑賤,取其尊貴?

我,圓覺經中說「我,謂主宰。」以五蘊的和合為「假我」,實無有我的實體可言;也可以說,我,定位於計較和執著,亦可提昇至認識和瞭解。例如:

我喜、我愛、我苦、我恨等偏於感性的情識作用。

我知、我錯、我見、我改等偏於理性的情識作用。

可見「我」的問題,全在於情識作用的發動;但是,是種動力的泉源,來自無始所作之「業」而成。

同樣,在佛陀的理念中,「業」的內涵裡,具有「有價值」的成份;也就是「業」如果是因「迷惑」而造作的話,那末,便可以從「覺悟」中而修學,必能顯現「道」的成果。 

  因此,「我」為主宰的能力,所發動的情識作用,於感性與理性之間,不僅可以找到平衡點;而且,更可以從相對中突破,展現絕對的「圓」的無定點;也就是如同球狀的圓,無論從任何的角度觀察,已經不存在些許的缺點,入達完整的零瑕疵的境地。

  但是,「唯我獨尊」的「我」,必須把握住「我的行為」,源自身、語、意的造作,而造作之力,緣於五蘊的變化;所以說,仍須從「假我」上著手,而解決因假我發起的問題。

  例如:

  煩惱,是因無明而迷惑,是假我的發起。

  菩提,是因明了而覺悟,是法我的展現。

  無明迷惑而造作,故成業。

  明了覺悟而修學,則成道。

  這一切,業也好,道也好,歸根究底,成「因」在「我」;若能於主宰之時,五蘊中的「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由小而大,逐漸調適,則「業」不免顯,卻知「道」在其中;亦如煩惱中有菩提,全在「修學」之道!

 

我就是什麼?http://www.chiefsun.org.tw/tw/6_magzine/5_detail.php?Id=695

 

參考書籍—

學佛之道-佛陀思想中的我(導言、緣起)

老禪師的話-如何覺悟自我

白雲深處-「我」的問題

千佛山雜誌-我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