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如同吃飯

    師父在《白雲心語(2)》中說:「學佛如同吃飯,一頓不吃就會挨餓;因此,必須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吃到不能吃為止。」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259期 2011年6月刊

師父在《白雲心語(2)》中說:「學佛如同吃飯,一頓不吃就會挨餓;因此,必須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吃到不能吃為止。」

吃飯,延續了人的血肉身軀;學佛,則延續人的精神慧命。生命需三寶,陽光、空氣、水加上食物;慧命亦需三寶,佛、法、僧!生命是色身,由物質資養之;慧命是法身,由覺道培育之。吃飯,人人都會吃,但吃些什麼呢?吃的盡是高鹽、高糖、高脂、人工精緻食品等垃圾食物?或吃些對色身健康有益的食物?如果不具備養生的豐富知識經驗,吃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過去營養學界和醫學界總是提倡多喝牛奶能補充鈣質,預防骨質疏鬆,成長期的小孩喝牛奶可以長得高壯,但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喝牛奶不但無法補充鈣質,反而容易導致骨質疏鬆。美國著名醫學教授新谷弘實(美籍日本人)在《不生病的生活》中說:經過四十多年的行醫實踐,以醫療實證為依據,充分證明牛奶會導致婦女乳腺癌,每一例乳腺癌患者都是愛喝牛奶的女性。新谷弘實醫治了無數癌症病患,但沒有一例復發的醫療奇跡,他的法寶就是在患者作了腫瘤切除術之後,至少五年禁食牛奶和肉魚蛋的食品。

又美國康乃爾大學終身教授坎貝爾是癌病學的研究權威,曾被美國癌症研究所授予「終生研究成就獎」。坎貝爾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說:「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動物蛋白,尤其是佔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白內障和老年癡呆症等的患病機率。」坎貝爾本人在奶牛場長大的,是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他很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一個事實:否定牛奶、牛肉,但他必須告訴大家,這是事實。

為什麼牛奶愈喝愈缺鈣?原因是牛奶經加工後,已呈死性的乳酸鈣,並非活性的鈣離子,人體無法吸收與利用;由於乳酸鈣係屬酸性,當大量喝牛奶後,人體為了維持體內的酸鹼值,以維持百兆億細胞的正常生存,必須大量釋放骨髓(鹼性)來中和乳酸的酸毒,以及中和牛奶的死蛋白所機轉的酸毒;因此,牛奶喝愈多,骨髓必將愈大量流失,而導致骨質愈疏鬆。

怎麼吃的學問,真是不簡單!因為有人每天猛喝水、吃維他命,身體仍好不起來;狂吃蔬果少吃肉,還是得癌症;吃酵素,真的可以排毒嗎?種種養生的道理方法,如果只是人云亦云,而不去做透徹的認識、瞭解為什麼的道理方法,要獲得健康的身體,的確是很難。

學佛亦如同吃飯,如果不從道理方法著手,不建立正知正見,不去培養智慧;煩惱來了,不懂如何轉煩惱為菩提?不能明了生,又如何解脫死呢?又怎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呢?那如何學佛呢?必須是修行,而不是依賴;必須培養智慧,才能出離迷惑,最後終能成就圓覺。修行的目的在清淨業,企圖清淨無始所作之業;如同洗滌污穢,以達到明潔光亮的地步,由於無始以來的業,多如繁星,當惡業顯現時,尤其苦惱艱辛。唯有修行淨業,藉修養功德之力,以予盡除苦惱艱辛,如同火焚乾草一般。

修行,全在心念的磨練;唯有從心念處著手,才能調理自我的言語與行為,轉造作成業而為變化成道的修養。修行的方法很多,重點在注意自我的起心動念,並加以維護之。《老禪師的話》〈譚修行與辦道〉一文中提出兩種類型的修行方法,謂:

頗具聰慧的行者,往往耽著「理想」,寄託「希望」;舉凡行修之時,開始極其精進,卻缺少恆心與耐性;講求付出即可以回收,那怕是些許的體驗,亦在乎可能成就。這樣的行者,不如暫且擱置聰慧;在修行的道路上,不妨行持一些較為「笨拙」的方法。例如:選一部自己喜愛的經典,一字一跪拜,從始而至終;但欲謹記,不可粗心大意,只知禮拜的虔誠,捨了禮拜過程中的起心動念;當知「觀照」於「心念」的內涵,尤其是過程中的「違逆」現象;畢竟「捨」的要旨,當以「無畏」為力用,以「饒益」為功德!當然,行的方法,不止於拜經一途;但是,任管如何行法,從事任何行門,都必須把重點放在「心念」的「觀照」之上。如果,根機較為遜色的行者,重點可以放在追求聰慧的方法上。例如:求知解,學戒定,苦習難知難解與難行;面對自我所畏懼者,堅持能知能解與能行;以無比的自信,加上本具的精進和虔誠,久而久之,亦能成為聰慧的行者。

又修行之道,依五蘊的調適要領而言,在建立「想、行」之間的間隔,可以說是「入道」的基本條件;如果,當「受」而發「想」之時,不馬上入於「行」,而能建立一個間隔,那麼於原有從自我意識而生起的「想」,便可以調整,或者說修改;如是於「想」的內涵,即能入於「非想」的德養,發起不同於原有的作用,自然於「行」的表現,便能展現出有修養的行為了!

學佛修行,即是修正自我意識所確定的行為缺失;然後,持之以恆,精進不懈,久而久之,便能水到渠成,形成超越世俗人的德養;同時,由於具足德養,自然就可以自度度他,入達饒益功德的效力。

人活著,不可能不吃飯;如何吃?學問不小,必須以智慧的方法養生。學佛亦如是,如以佛陀的成就作為標竿,就必須以智慧的方法,日日月月搖動向前進的槳,直到這些幫助我們走向覺悟的道理方法,也是多餘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