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5期2025年11月
這個「心」是依於我們的根本條件參與產生變化作用,心念才會起,以心念起才有色法,否則只是色塵、法塵。
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白雲老禪師
接上期:
這個「心」是依於我們的根本條件參與產生變化作用,心念才會起,以心念起才有色法,否則只是色塵、法塵。
管理員現在用廣播說:「某某人的車擺在馬路邊違規了,現在人家要來把那個車吊走、拖走了!」這裡面可以看出,「車」只是一個色塵,還沒有發生這些事情以前,即使是你的車──因為這時人在教室裡,車子是停在馬路邊上,車子只是一個色塵。車子要什麼時候成為法塵?就是當要使用它的時候,坐上車準備駕駛這個車,代替腳走路,才有法塵。這是講前面的現象,要怎樣完成色法?必須坐在車上把電源打開,踩離合器、踩油門,然後推排檔開始走了──色法完成!誰在那裡做這些?心,靠它去操縱,所以說心是一個主宰者!
經典上說「心為主宰」,主宰什麼?分別、計較還是執著!真正意念產生的作用衹是一個法塵而已,為什麼?意念知道那個車子,要具備一些什麼條件,組成一部車子而已,必須要心的「我」運用法塵,才有色法生起。講了半天,跟清淨心有什麼關係?還是同樣講那部車,以個人所得去買一部什麼車,就關係到色法清不清淨;一個月的薪水衹有五萬塊錢,硬要去買一部百萬名車,這會產生什麼?產生我坐的是進口名車!想一想,一個月收入五萬塊,一年下來整個家庭,還要不要衣食住行,要不要過日子?是不是買一部車就算了?這裡面就有了什麼?「我」要好好地主宰了。
如果我一個月收入一百萬,甚至於一千萬,不要說是百萬名車,想買什麼車都可以。所謂生清淨心,由這個心主宰,是對色法的認識、瞭解而去分別、計較、執著。這是第二次的一個方式,前面只是談可能發生的事;是根據一些什麼色塵,而組成法塵,真正要在變化作用上把握,是在乎人的「我」,那個「我」是什麼?就是五蘊!
現在再談談五蘊的問題,否則只是講心,心,究竟生什麼心?生清淨心還是生菩提心,甚至生煩惱心?我剛剛說過,一個月收入五萬塊錢,要買一輛百萬名車,就會成為煩惱;收入很好,買一千萬的車也無所謂,就不會煩惱。可以發現,分別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本身具備的條件相應於外面的色塵緣境,在這種分別之下,所計較、執著的是什麼?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假使說色塵,談色聲香味觸法完成變化作用,為什麼說是那個心起分別?因五蘊的色蘊,就是色法跟心相應,色、心相應,色蘊才會形成;也就是說,這個心跟色法相應了。
我剛剛說有一部車違規停車,人家把車吊走,假使在座的都有一部車在那裡,第一個意念會產生什麼?是不是吊我的車?可能是吊我的?這是必然現象!要怎樣知道是不是你的?如報廠牌、車子的顏色、牌照,這一些組合起來就可以確定,至少牌照是多少,就已經差不多知道了。可是牌照是不是他講錯了?看看車子的顏色,是不是你的車子顏色?甚至說車子停在哪裡?原來停在哪裡?很多地方要從色法上於心要相應,這時候才會肯定!話又說回來,人就那麼奇怪!在未肯定之前:「欸!是不是我的車?」就會產生這種反應,那是分別、計較、執著,是由於什麼?由於這個意念完成的變化作用而來的,這種變化作用一完成了,那個五蘊的色蘊相應,相應以後就有感受,有感受之後就會想,想了以後怎麼辦?最後決定一個結果,也就是我剛講的那個車,一部車要被吊是一個色法,我們的心有了色心相應,完成了色蘊:「要感受啊!」感受什麼?「被吊!」被吊有什麼不好?「要花錢了!」如果說根本不在乎?「吊就吊!吊了再去拿就好了!」
可是話又說回來,交通法則上面,被吊或假使還要到監理所去上課的話,就會考慮了,不是錢的問題!到時候還要去上課:「哪裡有時間?」甚至會說:「這多沒有面子!」什麼都會發生。可見這感受是很複雜的感受,感受以後要想一想,自己可能可以應付的,有的不能應付的,有的會製造困擾,都會去想──正面的、負面的都會有,確定了想以後就有行為。為什麼?這個確定想,從感受是色蘊的完成了──肯定那部車就是你的了!該怎麼辦?就是趕快用對講機告訴管理員,要不然先要搞清楚,是不是車已經吊了,還是只是人家吊車的來了。
這中間都可以產生不同的行為,若吊車來了,這時跑過去──違規罰錢,就不需要擔心車拖到哪裡去了?然後還要叫計程車,或搭別人的車,拜託送你到那裡把車子領回來,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這時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不在乎的結果又不一樣,那是你的我在主宰分別,分別之後就會有計較、有執著;就是計較說算一算?執著呢?我可不可以做?我該怎麼去做?所以要生清淨心,它的關鍵性大家思考一下,把剛剛講的這個原理原則──從色塵到色法,產生變化作用色法形成,我們的心跟它相應了,是因為五蘊整個一個動作完成。清淨心在哪裡?菩提心在哪裡?不清淨又在哪裡?就很容易把握!為什麼?大家知道我講的:「想行之間要建立起一個間隔」,對不對?建立這個間隔不是憑空,「想」不要馬上「行!」就有了間隔了,不馬上行怎麼辦?我另外介紹一個「止觀法門!」這時候在間隔中就可以行止觀法門,這個止觀法門絕不是打坐、閉著眼睛在那裡觀想,而是好好地想一想該怎麼做?我講的一些方法,是在現實生活裡時時刻刻都用得上的,不是在那裡談所謂的一些文字相怎麼樣?
「色受想行識」只說一個最簡單的「想、非想、非非想」,這不是四無色定裡的第八定,對不對?怎樣從想變成非想、變成非非想?談修行──想行之間,在這個前面的關係發生了怎麼去想;煩惱來了,想想沒有什麼關係:「算了!不煩惱就好了!」可不可能?煩惱的問題沒有化解掉!所以在「想」未「行」之前建立起一個間隔。
以前我說過間隔愈大,你的想──能想的機會就愈多!最初的想是一個自我意識的想,依於意產生作用變化,而去分別、計較、執著的想,這是第一個想;如果想行中間建立起間隔,可以改變原有的想轉變為非想,就是不同於原有的想,我一直說「非」是不同於原有,不是否定詞!這個不一定是很完美的,可能還有缺失,為什麼?憑自己的所知、知識經驗、看法,也可以不同於原有的想法。可是如果間隔中間加大,再用止觀的方法,可以把第一個突破為非想,然後到達一個,雖然不是零缺點,至少不會造成傷害,就可以提昇到非非想的境界,能達到非非想的境界,肯定心就是清淨心。
大家對這個有沒有什麼疑問?這是學佛修行的一個基礎,一定要把握!因為這個搞不清楚,一個色塵真的就把人搞迷糊了。常看到電視劇裡一些做官的,他的下人拿一杯茶來,他一喝好燙,噴出來:「要燙死我!」馬上就有這個反應,對不對?有沒有想過,手拿這個杯子,難道就不知道燙不燙嗎?是不是想行之間,未行之前還沒有喝之前,可以多想一想?因為從感受上面,就可以確定,是因為做官迷糊了,因為他是一個佣人,就活該受委屈,如果泡一杯茶結果是涼的,也會不歡喜呢?究竟是要喝熱的,還是要喝冷的?
分別、計較、執著這是人難免的!可是造成一種傷害,就表示毫無修養,如果有修養,至少可以把傷害降低、降低、降低到最少。所以說生清淨心,要注意「應如是生清淨心」,還說「不應住!」不應住什麼?不應住,只是意念產生變化作用;不應住,只是自我意識而去做分別、計較、執著,不應住的是這些內容。如果能這個樣,就有不斷的突破,為什麼?想可以突破為非想,非想甚至可以突破為非非想,不斷的突破就不斷的提昇,傷害、缺失就會愈來愈少。
當然生起的心,清不清淨就是你的修養,修養是靠平常慢慢慢慢累積起來的,絕不是自己認為有修養,就是有修養。所以講到這裡,後面兩句話大家應該注意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剛剛講的一堆道理,真正說都是有所住,在這種有所住的條件之下,怎麼去突破第一個想就是有所住;依業本身的自我意識,是業力所引起的動力,如果突破為非想是因為有道的修養,其實都還是有所住,要應無所住?是從有想、有非想,最後突破為非非想,才是無所住,這個道理大家能不能把握?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常常有這種言語;煩惱來了:「學佛的人,怎麼還煩惱?無所住就不煩惱了?」聽起來好像對!可是只是無所住就可以了嗎?後面「而生其心」那生什麼心?對煩惱的認識瞭解清楚了多少?清楚了多少就能夠化解多少,要完全徹底地清楚,才能徹底地化解煩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要生這種心,是從有所住上面去下手,不是從無所住上面去執著,這一點要把握!(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