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白雲老禪師

 

接上期:

「隨緣」,若一定要立一個什麼願,要幹什麼?那不叫隨緣,叫做「攀緣!」是不是我就完全不結緣?結緣並不是叫你去化緣,結緣是有緣來了不要推掉、不可以拒絕;攀緣是根本沒有緣,自己去攀附!

 

所以人家問我:「一生中究竟用什麼心態,在過這種出家日子?」我說:「一切隨緣!」就像我沒有在法界衛視介紹佛法之前誰也不知道我,一旦接觸了:「這個老和尚為什麼到現在才出來?」我回答一句話:「我出來了你還沒有出生,或者你是個小孩。」等於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現在還來做個菩薩幫助釋迦牟尼佛。當然我不是以文殊菩薩自喻,只是說這個時間、空間的交換,不要把它混在一起!我是五十六年從台北南下,可是是不是五十六年,肯定我就從台北南下了?我一退休以後就在南部──高雄縣的甲仙鄉,怎麼會五十六年南下?這中間就有時間、空間的不同。所以如果不能把這個時間、空間拿捏得好,就會造成經典上面都是矛盾!

 

談到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前面五個是色塵,意加入,五個起了變化作用,完成的任何一個都叫法塵,不是「意」才叫做法塵;再重覆一遍──眼睛所見到的「色」,假使只是看到,「意」──意念沒有參與,這個色沒有變化、沒有作用,它只是色塵;一旦眼睛見到了什麼,意念產生了一種變化,完成一種作用,這個就叫做法塵。不是用對法來看法,這一點要特別注意!通常把這個當成對法──一個對一個;於根而言它的能力,眼睛所對的,的確只有色,因為眼睛聽不見,耳朵所對的是聲,因為耳朵看不見,這五根與五塵是相對的,就是根本不變──即-+9本體上的不變,就是能與所的關係。眼睛看到了,如果意沒有參與就不會有作用,沒有作用的話,只是一個色塵,一旦起作用了就變成法塵!

 

究竟這個道理在哪裡?起什麼變化,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說「應如是生清淨心」?因為一般人生起來的都是不清淨的心;假使在飯桌上吃飯,眼睛看到講究色香味俱全,對不對!頭一個看這個顏色,喜歡這個顏色,這個菜的顏色很好,如果這時候,產生這個顏色是很喜歡的,就是有了作用了──眼睛看到了顏色;當舌頭接觸到菜的味道,根本不好,連原來的喜歡都會消失;再以鼻子聞到臭豆腐不好,可是當放到嘴裡面,經過舌頭辨味之後,那個臭也就忘了,顯現的是鮮美的東西,這就叫做變化、叫做作用。

 

起變化產生作用才會完成法,也就是因意的參與才有法,這還是在色塵法塵的一個境界,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否則清淨心生不起來,只是煩惱來了,搖搖頭不煩惱,是個學佛的人,根據戒律、根據佛陀的道理方法,就清淨了,沒有那回事!一定要有道理方法,告訴你怎麼去著手,怎麼去認識瞭解然後照著做,經過熏習之後才有修行,絕不是口頭說一說!不是有一句這麼的話:「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可是話又說回來;要說得一丈,必須在行上曾經行一尺才行。如果原來那一尺都沒有行過──不是如與不如的問題,不可能說一丈,這一點也要把握!所以有的人會變成一個否定,為什麼?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何必說呢?行就好了!就會變成這種執著,這都是容易使本身在修行的道路上產生很多很多的障礙,為什麼成為障礙?因為自己的所知!

 

剛剛把色塵、法塵作了一個認識,法塵之後,還有一個叫色法,如果說要生清淨心,不認識色塵、也不知道法塵怎麼形成的,都會把色法定位在這個地方,就好像講《心經》一樣──「色即是空」,就把色當成這個色塵,那差得太遠了。

 

為什麼說「應如是生」?生什麼?生「清淨心」嗎?怎樣生起才是清淨心?「不應住」這三個字!剛剛一直強調「住」就是停留在那裡的一個現象,一個存在的現象;住哪裡,有一個地方,是一個經常存在的地方;「不應住」,不應該經常停留的;「住」就是停留在那裡。

 

所以說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剛剛說過色塵、法塵怎樣變化作用,那裡面說明什麼?人的分別心怎麼生起的?是因為我們的意念參與這一些就會起變化,就會產生一種作用;譬如燈光好了,燈光的顏色有保護眼睛的、有傷害眼睛的,其實都是燈光,只是配合顏色的不同,有的就不會造成燈光輻射傷害眼睛,有的輻射太強會傷害眼睛,這還只是在色塵、法塵上面打轉,還沒有涉及到色法,還衹停留在色塵、法塵上面。

 

真正的色法是怎麼形成的?不一定憑自己的知識經驗做得到,或者憑自己的知識經驗可以做得到,如果自己沒有這種知識經驗,就必須靠什麼?靠吸收知識經驗!就是學習別人的知識經驗。自己已經有這種知識經驗,還是來自學習修養慢慢形成的,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可是這五個根本一生下來就有的條件,眼耳鼻舌身就是能接觸色聲香味觸,這個根本是不變的,會產生變化作用是靠意念,是誰的意念?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意念,所以叫做自我意識。

 

常常談自我意識,什麼叫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就是以意念來講,可是這裡面談的是清淨心,這個「心」是什麼?就關係到五蘊──五蘊即心,心就是那個「我」!這是談一個整體,因為起分別、生執著、有計較,是來自於心。為什麼心會產生這個?是因為意跟這一些打交道之後,產生變化有作用,那時候還不能確定是喜歡、不喜歡,或者是美的、醜的,苦的、樂的,真正這些分別的心、計較執著的心,是那個我的心。

 

在《金剛經》說心,以般若來說法,不以〈唯識學〉來談,若談第幾識、第幾識是以唯識學來說,這裡不要用唯識理念放在上面。這個「心」是依於我們的根本條件參與產生變化作用,心念才會起,所以心念起才有色法,否則只是色塵、法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