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菩提寺可以說是一個破廟,花了三十幾年出家人才算是可以安住,是什麼?「隨緣!」 一定要立一個什麼願,要幹什麼?那不叫隨緣,叫做「攀緣!」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3期2025年9月

《金剛經研討》 莊嚴淨土分第十
/白雲老禪師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以《金剛經》來講,現在開始進入到所謂「是名」,或者一些「本來說是」,以後又說「只是一個名字」,這裡會產生很多腦筋轉不過來的一些經文。「菩薩」以摩訶衍法,也就是大乘法來說,大乘法的成就者稱之為菩薩。菩薩成就之後,有沒有建立起莊嚴的佛土?「佛」成佛之後,他有願建立起莊嚴佛土,菩薩有沒有?以願而言,菩薩也有願,為什麼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以觀世音菩薩而言,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是一個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一位菩薩,娑婆世界是一個五濁惡世,這不是一個莊嚴佛土!可是極樂世界是一個真正莊嚴的佛土;不要忘了!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是西方三聖輔助阿彌陀佛的一位菩薩。

 

再看文殊菩薩,也是在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的一位菩薩,可是文殊菩薩本身是七佛之師,為什麼?文殊菩薩做過他們的老師。除了這些,我們曉得觀世音菩薩過去也是佛,他的名號叫做正法明如來。以菩薩而言,他有沒有莊嚴佛土?談「佛土」兩個字,就是一個有智慧;也就是圓滿了智慧、圓滿了覺悟的這一種境地。達到這種境地的,就稱為佛土。

 

如果把佛土的「土」字改為「剎」──佛剎,就會變成好像是在寺院,錯了!因為「剎」其實也是以「土」而言,這個土就是境界、境地的意思;像《圓覺經》講頓悟,一剎那之間就覺悟,就顯現了佛土。佛土是這麼去看,不一定把它分極樂世界是佛土,琉璃世界是佛土,娑婆世界就不是佛土了。看下面的文字:「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不是很矛盾嗎?要看後面: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裡面涉及因果、因緣的問題,如果以一個菩薩成就來講,既然成就了,他就完成了菩薩的果位,要完成菩薩的果位,必須要具備菩薩修行,在因位上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過不斷地修養熏習,最後才能顯現菩薩的果。所以「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不是說他不莊嚴,因為莊嚴佛土是一個結果,為什麼說「即非莊嚴」?在未成就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他不是莊嚴,因為他是因業而顯的一個眾生相,一旦業淨了,道成就了,就不同於原有業的一個莊嚴。

 

業莊嚴是什麼?業裡面的莊嚴,唯一的就是所謂的善業,因為善業成就也有善報,或者講有樂的果報,所以這種莊嚴,一個道的成就跟一個業的成就,為什麼說業有成就?因為有造作就會有成就,也就是這個成就是一種完成。為什麼說是「名莊嚴」?在名字上於業而言,「善」的確肯定是名莊嚴,可是惡?不能說是名莊嚴!話說回來,並不是惡就沒有機會進入到善,同樣可以遠惡向善。

 

在名字上──如果煩惱、菩提都是名字,煩惱莊不莊嚴?煩惱不莊嚴!菩提莊不莊嚴?以莊嚴而言它還是「非莊嚴,是名莊嚴。」為什麼?只是名字相,必須要從煩惱中顯現菩提,才說是莊嚴佛土;不能顯現它只是一個名字而已!煩惱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尤其在這個地方特別強調:

「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生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是沒有分別、沒有計較、沒有執著,也就是這種分別、計較、執著都不存在了,此時於心而言是清淨心。這裡「菩薩摩訶薩」如果叫大菩薩就很容易理解,這是說在菩薩的成就這一個族群裡,他的成就是高於一般的,所以稱為大菩薩。所謂的「大」,可以肯定告訴各位;一定是過去──說不定早就是成佛,或者過去就已經成菩薩了。

 

常常看到一些倒駕慈航的,或是以一個什麼身來去娑婆世界的這些菩薩,都是大菩薩!因為「大」是講他的願力大,不是講他的修行大、智慧大、覺悟大。所以涉及到大菩薩,千萬不要像出家人有比丘、還有大比丘,還有比丘尼、大比丘尼,誰大誰小?不是這麼去分別!

 

講清淨心是沒有分別了、沒有計較了、沒有執著了,才能算是清淨心。可是話又說回來:「應如是生清淨心」,為什麼還談「如是」兩個字?這兩個字是說後面──「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否則,生清淨心,怎麼生?說沒有分別、沒有計較、沒有執著,就是清淨心,真的沒有分別計較執著?有一些人,常會產生一些比較偏見的;很多人講修淨土,什麼都不要做:「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乘阿彌陀佛名號往生淨土!」甚至還說:「可以成佛!」有那麼簡單?憑什麼?這裡講「應如是生清淨心。」「如是」的內容是──「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如果只是說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成佛,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怎麼去?怎麼能成就?應該一定要有內涵?以前我講過一個笑話,現在美國的總統是布希,能不能說想拿綠卡,每一天就念:「南無布希總統!南無布希總統!」綠卡就有了?何況拿一張綠卡,只是到那個國度成為一個二等的公民而已。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修彌陀淨土還是有很多的道理方法,至少知道有三經一論。其實說起來,以中國很多宣揚彌陀淨土的大德,他也不只是憑三經一論、憑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何況是成佛?因為不能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得,或者自己的發明,去看釋迦牟尼佛表現的這種智慧,告訴你怎樣成就的這些道理方法。

 

現在看「生清淨心」,為什麼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眼睛看到的是色,耳朵聽到的是聲,鼻子聞到的是香,舌頭嚐到的是味,身體接觸到的就是觸,後面的法就關係到根塵相接觸──意根進入而轉變為法;就是我以前介紹過五蘊的問題──從色塵到法塵、到色法,如果瞭解那一個道理,在這裡就會知道,為什麼「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可是要把握一個字「不」應住,也就是不可以停留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裡起分別、去計較、去執著;譬如吃素、吃葷的問題,很多人把吃素當成學佛、當成修行,好像吃葷的人就不是學佛,就沒有機會在那裡修行辦道,不是這種分別、計較。

 

記得過去我在大陸受戒完,從歸元寺踏出戒壇,七、八個新戒比丘出去參學,出去頭一天,就在一個寺院裡掛單,裡面有一個新戒比丘晚上他不吃;過去在大陸受戒的時候,戒期只有早晨吃頓稀飯、中午吃一頓飯,晚上不准吃的,吃就不如法!到了第二天早晨,這位新戒比丘吃半碗稀飯就不敢吃了, 因為新戒比丘出去參學不會單獨行動,一定有一位所謂的老參,就是很有經驗的人領頭──大家看過《雲水悠悠》知道有一位寶乘法師,我叫他「老寶」,他就問他:「為什麼只吃半碗,在戒壇你可以吃五六碗?」他說我剛受完戒,受這種供養承受不了,少吃一點、少欠一點!寶乘法師兩個字:「愚癡!」吃半碗也是受供養,吃飽了還是受供養,不是愚癡嗎?這個就是什麼「不應住!」把握這三個字「不應住」什麼?如果你還是──我要「生清淨心!」

 

常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回答說:「生清淨心!」因為經典上寫有「清淨心」三個字!把這段經文組合起來看看,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生什麼心?」他有沒有講「生清淨心」?「應如是生」──你要這樣才能生起清淨心,為什麼?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要這麼去看這個經文;很多人不是講「生清淨心!」就是講「生菩提心!」

 

憑什麼生?很多人學佛,甚至出家,說:「出家幹什麼?」「將來要普度眾生!」好大的口氣,自己度得了嗎?這就是──現在眼前的時間、空間,已經就推及到未來、未知之數的那些時間、空間裡面。「要普度眾生?」這個叫做「大妄語!」所以說學佛的人,佛弟子不可以隨便發願,因為發願做不到,就是大妄語!還有在台灣也有比丘、比丘尼出家之前就立一個願「要蓋一個寺院,要供養很多出家人修行,讓你們安心辦道!」多可憐!梁武帝是一國之君,已經做了這些事,最後達摩祖師講:「無有功德!」你還這麼愚癡要發願到處去化緣:「我來蓋一個廟,供養很多出家人讓他修行!」可以說就是一種如幻的妄想!

 

所以到目前為止,在座的也知道,我從來不會說:「要做一個什麼事,以化緣來完成這個事!」為什麼?菩提寺可以說是一個破廟,花了三十幾年出家人才算是可以安住,是什麼?「隨緣!」一定要立一個什麼願,要幹什麼?那不叫隨緣,叫做「攀緣!」是不是我就完全不結緣?結緣並不是叫你去化緣,結緣是有緣來了不要推掉、不可以拒絕;攀緣是根本沒有緣,自己去攀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