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13期2025年9月
色身之物,並不究竟,唯有清淨智慧之身,能得成就;也就是法身圓具,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方為正途。
413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白雲老禪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十一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
經 文
云何為菩薩究竟施?佛子!此菩薩、假使有無量眾生,或有無眼,或有無耳,或無鼻舌及以手足,來至其所,告菩薩言:我身薄祜,諸根殘缺,惟願仁慈,以善方便,捨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聞之,即便施與。假使由此經阿僧祇劫,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觀身,從初入胎,不淨微形,胞段諸根,生老病死。又觀此身,無有真實,無有慚愧,非賢聖物,臭穢不潔;骨節相持,血肉所塗,九孔常流,人所惡賤。作是觀已,不生一念愛著之心。復作是念,此身危脆,無有堅固,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願;如我所作,以此開導一切眾生,令於身心,不生貪愛,悉得成就清淨智身,是名究竟施,是為菩薩摩訶薩、第六施藏。
釋 疑
究竟施,所施物,於己具足,惠施他人必需,毫不保留,是施之極至;是行捨作為時,應開導教化眾生,色身之物,並不究竟,唯有清淨智慧之身,能得成就;也就是法身圓具,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身,方為正途。
經 文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慧藏?此菩薩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如實知。於受、想、行、識如實知,受、想、行、識集如實知,受、想、行、識滅如實知,受、想、行、識滅道如實知。於無明如實知,無明集如實知,無明滅如實知,無明滅道如實知。於愛如實知,愛集如實知,愛滅如實知,愛滅道如實知,於聲聞如實知,聲聞法如實知,聲聞集如實知,聲聞涅槃如實知。於獨覺如實知,獨覺法如實知,獨覺集如實知,獨覺涅槃如實知。於菩薩如實知,菩薩法如實知,菩薩集如實知,菩薩涅槃如實知。
釋 疑
如實知、深解法之實相,平等一如,體離虛空;譬如五蘊之色、受、想、行、識,集色塵之外緣而成法塵,法塵分別,而色法有生滅之相;於滅道、實相在分別意識,無有實體,猶若虛空故。無明、愛,以至聲聞、獨覺、菩薩之形成,總因緣所生之法則;即使涅槃之境界,亦復如是。
經 文
云何知?知從業報諸行、因緣之所造作,一切虛假,空無有實,非我非堅固,無有少法可得成立;欲令眾生知其實性,廣為宣說。為說何等?說諸法不可壞。何等法不可壞?色不可壞,受、想、行、識不可壞,無明不可壞,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不可壞。何以故?一切法無作。無作者,無言說,無處所,不生不起,不與不取,無動轉,無作用。
釋 疑
業報、業,梵語作羯摩。意謂身、口、意之行為,行為之餘,必有結果,是結果謂之業;其性質有善,有惡,更有善惡莫辨者。因此,概括的說,造作成業;於業性有善惡之別,故果報循業性而有苦樂之受,即所謂善業受樂之報,惡業受苦之報,是為業報。
業作成果報之因,果受應因與緣合;過去所作,現在受報,現在所作,未來受報;凡所造作,自作自受,無有替代者。故說:作因受果,待緣而起,無有定時;所謂三世因果,於時,有過去、現在、未來,其速度或時分,或日月,或年輪,悉依緣應,故說不定時。
經 文
菩薩成就如是等無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切法,自然明達,不由他悟。此慧無盡藏,有十種不可盡故,說為無盡。何等為十?所謂多聞善巧不可盡故。親近善知識不可盡故。善分別句義不可盡故。入深法界不可盡故。以一味智莊嚴不可盡故。集一切福德心無疲倦不可盡故。入一切陀羅尼門不可盡故。能分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不可盡故。能斷一切眾生疑惑不可盡故。為一切眾生現一切佛神力、教化調伏、令修行不斷不可盡故。是為十,是為菩薩摩訶薩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無盡智慧,普能開悟一切眾生。
釋 疑
多聞善巧、知時明物,知理了達,正信不疑,憶念不失;事理無礙,圓融通達,權實應機,善巧方便者是。
親近知識、知識者,聞見而得知,形義解為識;或謂廣博聞見,思解成知,行篤為識,已獲饒益者、稱知識;修學之人,增長行解之道,當親近知識。
分辨句義、典籍經文,句義甚深,尤以偈頌,玄義微妙,意境萬千,非止於名字相;亦即能否了達其中法義,從法義中深解其道之所在,更能契應於現實修行。
入深法界、諸佛所證實相之理,即是入法界之境。經中闡述入深法界,約分三層級:一者上根菩薩,於初住位,破無明惑,證法界之理。二者中根菩薩,於回向終,證法界之理。三者下根菩薩,於初地位,證法界之理。
一味智嚴、如來之教法,有如甘露,滋養眾生,獨一無二者,故說名一味;是一味,乃了生脫死唯一之法味,清淨、智門、莊嚴,成就無上菩提之一味。
福德廣集、供養集福,善心是德,理行恒持,是集福德之要;唯此福德,成因頗廣,有時節因緣,有事理之別,於心眾生與佛,或布施,或供養,恒久不退,更不疲厭。
陀羅尼門、要義在總持,附言作行,具能持與所持別意;其旨趣在行持善法,恒常不散失,令惡法不成力用,具正勤如實之功德。
眾生語音、此說眾生,不涉六道差別眾生,但指人我一切類分之眾生,猶言色種、語言、音聲差別之眾生;譬如不同語言之族群,以及文身發音差異之語言等。
眾生疑惑、眾生業識不同,根性各異,於諸實理,心生猶疑,於諸事相,觀感難決;因此,疑情惑意,蓋覆心識,智不開發,業成繫縛,流轉生死;為令眾生,除疑解惑,出離三界,遠諸輪回之苦,應當開演解脫之道。
現佛神力、神者、妙法不測甚深之理。力者,法義真諦之作用。諸佛神威通力,是智慧之極至,緣於無始修習之德;可以化解癡迷,於事於理,融通自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