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採訪 芝蔴開門

    業力來了只能隨波逐流,因為真正的考驗是沒有讓你做準備的,平常有幾分觀照就有幾分修養。「火燒功德林」這句話說得好!

  • 文:性珠出處:人物採訪期數:412期2025年8月

人物採訪 芝蔴開門

受訪/性珠
整理/編輯部

 

前言

鎮上這間說大不大的戲院,每當電影上線員工會到定點貼海報。琳瑯滿目的海報令人吸睛,電影放映日大家陸續入內尋找座位,人影幢幢,小孩指著放映室投射出的霧光,稚嫩興奮的揚起童言童語。接著銀屏上緩緩的出現影像,配樂響起,電影開演了,...

 

一、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今天的人物採訪是性珠,她要說一個「戲院之家」的故事,她說:

 

我家是戲院之家,年少一齣齣戲目伴著成長,耳畔從未少過鼓鈸鑼響。逢神明誕辰日或遇慶典,戲院就會上演歌仔戲,接著布袋戲,布袋戲演完回頭再演電影,如此這番營生,好不熱鬧!我每天在戲院跑進跑出,久了連歌仔戲的小生、花旦們都認識我,左一聲右一聲「阿珠、阿珠」叫著。臺上不是說忠教孝,就是奸巧狡詐的假面,搬演著曲折、快意的人生;戲臺上也有小演員,小小年紀就來演歌仔戲,難道不用上學嗎?

 

戲在台上演,也在我家演著,那些吵架打鬧的戲只為祖父娶了三房妻妾,爭吵、埋怨,還有虛假的嘻笑、高分貝的拌嘴、嘶吼聲一砸,連天花板都要掀翻了。「為什麼要這樣過日子呢?全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那時也不懂大人在吵什麼?那些難解、未解的謎團,在我匱乏的語彙中,只能用一句「人生如戲」忽悠過去,因為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那一代的生活氣息,也因如此,我的早熟令我很早就看盡人生的悲歡如幻。

 

那時家裡長工多,每天大長工帶著小長工來報到,有一位長工的包袱甚重,竟把低能的弟弟也帶上,一邊兼作保姆,著實辛苦!所以記憶的隧道有什麼呢?不外盈滿塵世的苦樂愛憎,一個封閉的系統,妻妾妯娌兒孫的日常,不論「戲如人生」或「人生如戲」,不就是佛法講的「業」、「因緣因果」,是福是損該放下就放下,該擔起就擔起,就像戲散後依舊回到現實,一切無所遁逃。

 

「塵勞世俗事。紛紜何時止?」如果家人彼此能各讓一步,心存友善、懷著擔當,家就是樂土而不是像火宅,迎來的將是安康利樂──這是我學佛後的所想。

 

看了許多,最終還是佛法讓我想通了道理,也明白了自己。佛法是甘露,給我一個力量,一個方向,一個角度,讓我看到不同的風景,試著跟廣闊的世界對話。真正去體會生命的實感,從過去與現在中探尋苦樂、業道,發現新的觀點,我啟開門扉,也得了些些的體悟與力量,我跟同修說道:「學佛修行是生命的重塑。」他聽了之後微笑以對。

 

二、一片芝蔴田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該從哪道門進入?小兒戲言「芝麻開門!芝麻開門!」那又是怎樣一道門?須探究才知曉。

 

性珠說:我老家客廳的窗戶可瞥往院子,時間彷如行走其中,我看到自己不同的成長面貌。直至成人,我仍是旁人眼中勤勞的大小姐,人家會說:「妳是大小姐還要做事?」當然要做啊!總不能四體不勤,享受別人辛勞的成果。那時家有一塊報休耕的農田,政府有貼錢,所以不能讓土地荒廢,規定要種農作物使草不蔓生。家人盤算著種植芝麻較省事。可是最後還是請別人種,我偶而巡看便可。話說芝蔴這作物,播種後須分階段收割,讓芝麻都能曬到太陽,大熱天熱氣蒸騰,雨天更忙碌,為了不讓芝麻受潮發芽,須自製防水布,一時蔚為另類景觀。所以種芝蔴看似省事,可是從播種、耕耘、澆水,沒有一項手續少做。

 

你可看過芝蔴花?相信一般少見,我卻熟悉那一朵朵吊鐘形的白花,嬌小玲瓏,隨風拂動令人愛憐!試想:即使長在一塊報廢休耕的田裡,它們尚且蓬勃奮發,吾人的「心耕」是否也可如此精勤?保持信念、勇敢奮力,等芝蔴籽從果莢中點點滑溜,像個頑皮的小精靈,孩子們就會興奮的喊著:「芝麻開門!」這就是耕耘的報酬,就像家人間若用惡語相向,回報的是恨;若以良善真誠將是豐碩美好。

 

這時性珠正回顧著生命的片段光影,正定格在那個大小姐時代,據她所說的,我們似也同感,心裡像被羽毛輕輕一勾──粒粒芝麻鮮靈活現,念想著:一個人如果不窩居在封閉的黑暗豆匧中,就能突破自我,友善、擔當,日日是好日。

 

訪談至此,性珠的同參也加入了討論。我們的看法是:不管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台上台下都要守住自己的身份立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家人會爭吵都是從「有」取「相」,而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是道,畢竟汲取正面思考才是王道,就像芝麻雖小,但聚水成渠就能呈現可觀的營養價值,修行亦如是。

 

三、做義工的本懷

接著性珠再跟我們分享一則她當義工的故事,她述說著那段「義工生涯」的荒謬:

退休後有一段時間我在某社區做資源回收,碰到一個怪人,一位愛發號施令,喋喋不休,對人百般挑剔的女義工。為了息事寧人,大家對她容忍再三,可是只要她在場,那裡的氣氛就會變得凝重。有一天她又對人頤指氣使,我的心也跟著浮動,忍不住頂她一句:「妳整天唸個不停,不嫌累嗎?嘴巴要不要休息一下?」

 

這下可好!她的虛榮、尊嚴就像被戳破的氣球,只剩一張陰著的臉:「妳不知道嗎?不講話我會瘋啦!」所以,我是一腳踩到地上的水窪嗎?終被憤恨的水花回濺,從此相見如冤家路窄,想想:「算了!反正這回收站要收了,就不管她,不要跟她結惡緣了。」唉!明明能好好相處,為什麼要弄得一團泥濘?連吃點心、用午餐她都要責罵,督察別人,看誰多吃了?偏巧一位男義工當天飯量大,她就開罵:「一直吃,一直吃,誰像你一口氣吃三碗?」被罵的男義工頂她一句:「妳管好自己就好了!」

 

就這樣人生難言的片段帶著夢幻顛倒,我很好奇她到底遇到了什麼,為何積累了如此多的怨懟,老是一副北風寒洌,與人格格不相容。相形之下,我認識一位慈心的老闆,你幫他擦桌子,他還謙虛的向你謝謝,頭比員工還低。既富裕且樂善好施,從不佔人便宜,若遇問題衝突,從不抱持己見,儘量將自我放淡。

 

不是嗎?如果不注意身口意的修養,業力來了只能隨波逐流,因為真正的考驗是沒有讓你做準備的,平常有幾分觀照就有幾分修養。「火燒功德林」這句話說得好!某日就跟同修聊起了此事,他說:「個人造業個人擔!不要功德沒修好反而隨業再造!」他的看法是:「當義工與修行是兩回事,要可知所為何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當下清楚的看到自己那時隨境而轉,才會不假思索的說出那串刺人的話,就像柴薪掉落在旺燒的火堆,又讓情緒添火,除了傷害無他!這都是觀照的工夫不夠。(白雲小語)說得好:

 

「熾熱的激動情緒,最容易造成事後的懊悔,雲澹風清的安詳,往往可以廣結善緣。」

 

四、親近千佛山

以前人家邀我學佛、走寺院,我總是嘴快:「我又沒做壞事為什麼要學佛?」這就是缺乏正知正見。等佛緣來了一踏入寺院,才驚喜喃喃:「佛法怎麼這樣受用,我為何不早來學佛?」筆墨也無法形容那種如獲至寶的歡喜,於是在菩提寺當起了義工,跟著師父學習。漸漸的也能體諒別人的苦衷,每一個人成長的背景都不同,相逢即是有緣,該珍惜、包容,怎還唇槍齒劍引生矛盾與紛爭?

 

老和尚《禪的語絲》說:

榮與枯,盛與衰,全在自我的主宰。修養般若波羅蜜的人 ,往往抓住的盡是榮與盛,耽於放逸懈怠的人,則逃不脫枯與衰的悲慘命運!

 

佛法的饒益性是避除“枯與衰”的悲慘,迎向光明。我總是嚷嚷著「修行要趁早,當義工不嫌遲,趕快來做就是了!」所以寺裡一有活動就來參加,就是想藉事練心,盡本份做事,ㄧ切當作道來修。記得第一次在菩提寺三寶殿前看到老和尚的法語刻碑:「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

 

再參照其諄諄教誨的:「想了不要馬上去做,五蘊想行之間一定要建立間隔,才能減少缺失。」真是字字珠璣,可作為人生的座右銘,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又夾雜著無明、怨恨、分別與對立,從而失去和樂之氣。有一句格言:「人都想衡量一切,卻不能衡量自己。」所以每當心生計較執著時,就思及這句法語:「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我相信惟有突破「迷惑」、「情緒」才會有好的念想,抵達日日是好日的榮景。

 

我的師父是白雲,仰望藍天,滿天都是白雲,滿天都是師父──這可不是哲學上的偷換概念,而是紅塵甘露的滋潤,也是學佛修養的下手處。老和尚的《白雲心語》也說:「不傷害別人,就是修行;能幫助別人,就是菩薩;大乘佛法下的修學行者,必須如此的走在菩提大道之上。」

 

願同參共勉,道業增長,早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