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鍾玲出處:佛教論壇期數:412期2025年8月
人家以為是我寫母親現實往生的樣子,其實相反的是我母親是照著我的書寫而辭世的.
千佛山菩寺113年【智慧密碼】座談 佛法在生活中的運用
/與會座談:高天恩、單德興、鍾玲教授、林少雯、鍾文音作家
鍾玲:現在座談要來交叉相問。
單德興:鍾文音老師的大作《別送》非常感人,我今天特地帶來請您簽書。在七年長照母親的歲月裡,您寫了將近七百頁,四十萬字的小說。請問您是如何面對這些苦,並且把它們記錄下來,進而把這些人生經驗轉化成藝術、小說美學以及生命智慧?
鍾文音:我寫這本書時其實我的媽媽還在世,我寫了約莫三年,我以為大悲無言,深怕媽媽走了之後,我可能寫不出來,因為太悲傷,所以我想趁她還在時先行寫下,所以這本書是預言之書 。想想文字的力量超可怕的,為什麼好萊塢電影演出來後,這世界有的事情就跟著電影的情節如實發生了,我想這就像是集體意識,猶如佛經說著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意識流串襲各地,新聞訊息也會熏染在人的心意識裡。我想讓下筆成真,因此提前想先幫母親舉行一場文字的葬禮,讓現實世界可以跟著我的祝福,讓母親跟著我的書寫的歷程離別這苦痛的人間。果不其然,後來的發生竟然都和我的這本小說不謀而合,人家以為是我寫母親現實往生的樣子,其實相反的是我母親是照著我的書寫而辭世的,這很有意思,讓我深刻體會吸引力法則,人的思想是有震動的互為影響力的,所以我們人要保有善念也是如此,意念可以無遠弗屆。這本書是寫母親亡後的世界,是我用想像力抵達的,意念有點危險,因為意念可載舟可覆舟。就像剛才單老師說的,你的心,你的立足點在哪裡,必須要檢視。我提筆時懷著深深的祝福,於是母親照著我的歷程走,我把我的心念放在文字上,她臨終能得如此安寧,這都是我提前想像的。然後,三年之後 ,母親的離別幾乎是照著我小說的路徑,包括發生的時間點。
我深刻感受到倉頡造字時如巫的想像,文字如此有力量,所以有文字是千秋之說。又比如在我經濟困難時,有家鄉老農竟賣米資助我,他說文字可以救很多人,我很感恩他。剛才單老師的提問,看護是很艱苦的事,還好有佛經的支撐,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沒走出來,因為創傷是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抵達的世界,安慰的話其實對人都是失效的,只有本人自己才能走過,內化且融解傷痛,無數的暗夜,我都寫在這個小說裡,算是一種傾訴,所以寫作很重要,我以寫作來橫渡這座愛苦剎海 ,雖然經常仍有無法上岸的感覺,到現在還沒結束悲傷感,我現在寫一個輓歌之類的作品,所以單教授問的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 ,如果實際操作,很多人會覺得我怎麼能孤單走過這麼漫長的路,其實還好有佛法打底,有佛經的閱讀訓練。在台灣長照七年幾乎是基本年份了 ,我受到佛法的幫助,才能將苦隨時轉變成不苦,體會苦苦仍是有盡的,在苦的時候體察那個苦,然後升起法樂之心。至於如何將經驗性的現實材料轉化成小說的藝術與美學,這牽涉到小說技藝的問題,時間關係我先說到這裡。
林少雯:單教授剛才說拿書來布施,那是一種法施,值得敬佩!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布施的功德利益,簡單說財布施,得錢財,越布施越有錢;以文字、經書、說法、好書等法布施,得智慧;素食,不讓動物害怕,是無畏施,得健康。但細說內容豐富,今天沒時間多說。我只舉一個例子,無畏施包括很多,我自己常在演講當中,講述弘一大師和豐子愷師徒合作繪製的《護生畫集》,此畫集從1929年開始流布,每隔十年一集,從弘一大師五十歲生日至他百歲冥誕,從第一集五十幅圖文至第六集一百幅圖文,總共450福圖文。《護生畫集》的宗旨是護生和護心,護生是愛護動植物,不殺害有情眾生、不折損無情眾生;一個人會去愛惜動植物,必先具備慈悲心,所以在此人不殺生、不折損植物的當下,慈悲心先生起,先護到自己的心,才出現不殺生的慈悲行。而不殺生的祥和之氣,即慈心,不吃動物肉的悲心,讓動物不怖畏,就是無畏施。弘一大師和豐子愷師徒合作的《護生畫集》,就是希望感化看過畫集的人,能先護自己的心,再護生,讓人人都能行無畏施。
單德興:關於「無畏施」,我就近舉個人在學術界的例子。現在的年輕學者壓力很大,既要教學,輔導學生,又要研究,發表論文,又不時要提供專業服務,有人把這三方面的要求戲稱為「胡椒盬」(服教研)。有些資深學者為了表示關切,會出於善意地問年輕學者論文寫得如何?什麼時候升等?殊不知這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壓力。我表示關切的方式,就是協助年輕學者擴大視野,開拓胸襟,不要為眼前的情況焦慮,覺得無助。我會告訴他們,學術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首先要培元固本,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其次要講求配速(pace),不疾不徐,不要像百米短跑般衝刺,在短時間內耗盡體力與精神,但也不能磨磨蹭蹭,蹉跎時光;第三要設定合理的目標,腳踏實地,一步一腳步,日積月累,多少會做出一些成績。如果他們直接找我談學術的事,我當然會跟他們就事論事,交換意見。不過在一般情況下,我就是提供多年學術經驗,幫著他們無畏面對,安穩前行。
鍾玲:「無畏施」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可怕的狀況,你讓他一下子不再害怕?應該不是這樣,而是你告訴他要心定,看得遠,強大起來。現在只剩幾分鐘,聽眾有沒有問題?我們也可以問法師們。請法師跟我們講什麼是無畏施。
智旭:無畏施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大無畏的精神來行布施,一個是以我們個人來講,觀世音菩薩是施無畏者,當恐懼時求觀世音菩薩,祂能幫我們化解這些恐懼,普門品說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為什麼有訴訟,因為一方有怨氣才要告他,讓他財產全失去,告到抓去坐牢,念觀音菩薩希望把這怨氣化解。一個人在私人公司做事,有人要告他,他借錢給他人,結果虧損,甲方說你不服氣就去告我,乙方真的去告。怎麼辦呢?
就求觀世音菩薩,拜梁皇寶懺等做功德,後來滿足要求,後來民事和解了,刑事還沒和解,經由努力,兩個月後被判緩刑兩年 ,就不用關了。
這位居士有官司的困擾,如何化解?他就依《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說的:「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努力精進,誦經,禮懺,念佛,持咒,後來官司得以化解。就像當我們走在危險黑暗的山路,持念地藏王菩薩聖號,他也會幫助我們。
鍾玲:謝謝法師!我再代台上的來問法師,要用什麼方式化解?
如果面臨至親往生時,那種難以割捨的親情,要如何做自己才能放下?
若勍:親人彼此有深厚的緣才會相聚,彼此又很珍惜,一旦分離真的很難割捨,唯有仰承三寶力,了解彼此是因緣聚合離散,才能淡化那種哀傷,慢慢化淡放下。如現在還未分離,不用等那日子來到,可先練習觀照,把握生命的饒益價值,把日子過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記住老和尚說的兩句話:「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好好的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饒益。
鍾玲:這次座談就到這裡,謝謝三位座談者與兩位法師!(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