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4期2024年11月
遠惡作,眾善行,學佛起步。 轉惡向善,善行增上,是行者基礎。 無惡亦無善,業淨離苦樂,是真如之道。 業盡道生,是菩提行,行者之妙德。
雲語書摘 真如之道
/潛
真是真實,是對假而說,也就是不假。
如是圓滿、成就,具備圓融之義。
真如就是面對假相而發現其真實面目,最後完成真實的境界或圓滿的道理方法。因為世間總不離虛假變化,所以修行者希望能從中發現它真實而且圓滿的道理方法,這就是真如的意義。
《禪的語絲》168則謂:「完整而圓滿的佛法,於弘揚宣導之時,必須展現其本體的緣起性,作用的因果律,行相的功德值,意境的真如道。」
《楞嚴經》說,離妄曰真,不異曰如。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行者從修因以至證果的必經之境界。
《解深密經》卷三有所謂七種的真如之說:
- 流轉真如:就是在任何不同的時間、空間裡,都有機會顯現真如流轉之相,例如修行者覺悟了些什麼?就顯現了真如;但是這種覺悟很容易起變化、消失,猶如水在流轉一樣,水從山裡流向大小溪流、河川,最後歸於海水,又經過蒸發,再成為雲雨,然後又分布到那些地方,這叫做流轉。以人來說,人就是一種流轉之相,不是一成不變的。
- 實相真如:就是要相契相應的,才是實相。例如電風扇必須要接上電,能轉動產生作用,顯現取涼的效用,才是實相。人免不了執著於人和法,於人者,執著四大所成,以為有我;於法者,五蘊之身執著為實法,以為我所有;若能體會空有之性,即識實相真如之理,也就是我無我、法無我之理念。
- 唯識真如:就是「識而後唯」,是認識了別以後而作肯定,這是一種分析之學。也就是一種對真如的分析,以唯識來看有無相真如、無生真如、無性真如三種說法。
談無相真如,必須從煩惱的有相著手,以唯識的方式去認識、了別煩惱的現象,進而從中有所覺悟,顯現它的真如;那麼,原有的煩惱突破了,顯現的就叫無相真如。
無生真如是從有生的現象,去清淨而顯現的,例如煩惱生起了,是不自在、不歡喜;如果煩惱化解了,原來的不自在、不歡喜就靜止了,成為靜態,這叫無生真如。
無性真如就是要從本質上著手,人有業性和道性;業性裡又分別善性、惡性和無記性,惡性是不好的,善性是好的,無記性是好壞、善惡不容易分辨,或同時都有的;怎麼在這種善惡相對中,去認識、了別,最後要突破相對而後肯定真如,就叫無性真如。
- 安立真如:也就是名言真如,乃依於有名的人所說的,如高僧大德,或書上、經典上、論典上所說的道理方法,叫做安立真如。學佛的人未建立基礎前,對於祖師大德如何說?經典如何說?如果不能相契相應,就會變成只是安立真如,得不到好處。
- 邪行真如:就是於佛法的道理,錯解了它的本義,而造成的結果是一種傷害;表面上好像是真如,事實上是邪行,就叫做邪行真如。例如藏密的「雙修法」,如果不了解,就會變成邪行真如。
雙修法可分為二種:一是毘那夜迦法,是以色身為體,法身為用;也就是去清淨色身而成就法身,是從凡夫修行以達到賢聖、佛菩薩的境界。另一種是毘沙門法,這是西藏早期蓮花生大士所傳下的紅教為依據,是以善惡的差別作為修養;對一個偏向惡性的人,去幫助他,使他透過修行而轉變為善。可知,絕不是一男一女一起共修就叫雙修法;或用木頭雕刻一男一女作擁抱的形相,供奉在桌上去禮拜,認為就是雙修法,其實這是對雙修法的錯解。(參閱《白雲的話》〈色身與法身〉)
- 清淨真如:可以說是一種法執真如,例如一條洗臉的毛巾,洗臉後,拿來洗澡,不會覺得怎樣?如果再拿來洗臉,就會覺得不乾淨。以毛巾來說是清淨的,它不會分別,是人的分別執著於清淨而顯的。例如煩惱中可以顯現菩提,就是清淨真如;如果菩提不能達到覺悟的目的,即使是菩提也變成不清淨。因為佛法的目的是講究饒益性,最後的結果是利益,是清淨。
- 正行真如:又叫做次第真如。因為修行是有次第的,不是一蹴而成的;即使依教如法,可是不次第修行的話,這樣的行為不叫正行,例如依教如法一成不變,而談精進,又似山洪暴發,來得快去得也快,甚至命都可不要了。所以,正行就是正知正見的行為,是細水長流,慢慢地有次第去修行,才能叫正行真如。
《正法念處經偈釋》五二六頁:
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遠惡作,眾善行,學佛起步。
轉惡向善,善行增上,是行者基礎。
無惡亦無善,業淨離苦樂,是真如之道。
業盡道生,是菩提行,行者之妙德。
因此,道行層次,從業開始,行淨業的修養;唯「解脫」之道,須依教如 法,非自我意識;須遠苦樂,方稱淨行,始見真如,證得「無生」道果;終了,道亦清淨,則見涅槃,或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則在行者精進不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