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修行的勝義諦

    當知,無常是現象,無我是修養,空無我是境界;從現象的認知,於無我的實踐,進入空無我的諦證,是為學佛行者的修行歷程。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88期2023年06月

雲語書摘 修行的勝義諦
/潛

 

《老禪師的話》〈圓覺境界〉謂修行的勝義諦:「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照顧並維修自己的起心動念,務期不使行為從事『業』的造作,必須從『業』的受報中發掘『道』的蹤跡。」

 

身、口、意三業,可以造作成業,也可以造作成道。於三業有十惡行,不可以掉以輕心:身業有殺生、偷盜、邪婬。口業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有貪愛、瞋恚、癡迷。 

 

眾生以身口意而造業,總不離殺、盜、婬三層面;而殺盜婬的起因,則發生於貪欲之心,瞋恚之念,癡迷之行;所謂無明淵源,生死根本,都不離三惡之因,三毒之緣,成為難以擺脫的力量作用。

 

於殺,所謂身殺、口殺、意殺,任何行為的殺;包括凡所有的造作,無論是自己作,叫他人作,見作隨喜,全都是殺生的行為,縱然是蚊蟲螻蟻,亦不例外。

 

於盜,凡未經允許而取得,都是偷盜行為,包括了自作、叫他作、見作隨喜,而且對象不分親疏,全都不可以逾越。

 

於婬,有在家和出家的不同,在家除了自己的妻子,之外皆為婬行,出家不容許任何婬行;然而,即使是在家的夫妻關係,亦不可貪欲成邪。否則便稱之為「淫」了。

 

因此,於殺盜婬三惡之行,必須節制而至不犯,以達清淨的勝行;欲達此勝行,必須從貪瞋癡三種毒緣上著手;所謂去三毒,方能遠三惡,是為相輔相成的修養工夫。因此,於有毒有惡中能認識瞭解,能發現,則必能知生死輪迴的根源,出沒六道,循業輪轉,可以肯定力用的原因,即在於身口意造作行為的不息;隨著中

 

又於口的業相有四個:

1、妄言,是虛誑不實的言語。

2、兩舌,是搬弄是非的言語。

3、惡口,是粗劣毀傷的言語。

4、綺語,是怪談、荒謬、婬穢、亂神的言語。

 

然而,於語言的修養,在正念之下,必須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做到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所謂正法念處,於身口的發起,身口為工具,意為動力,心為主宰;心若不執著,則可以轉業為道。

心,其實就是自我,自我意識展現於心念的啟動之後,若感性,若理性,皆是所知而成現象。通常,感性的衝動,自他最容易受到傷害,而理性的冷淡,自他較為緩和,傷害較為輕微。但是,無論如何,總歸不免傷害;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調適二者,避免傷害。

 

調御自我,首在心念於「受、想」未至「行、識」之前;這其中的玄機,全在如何加大「想、行」之間的間隔;或戒不犯,或定不亂,或慧不癡,凡事深思熟慮,當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根本就不發生。基於色蘊的形成,在於「心」與「緣」相應,造成「色、心」二法生起變化;以至引發「我意識」抬頭,而有色蘊的顯現。如果色蘊不起,法不變動,即使無明現前,惑業亦如下種鹹地,諸緣不足,「因」亦無從發生。《正法念處經偈釋》98~100頁。

 

三界本是苦,雖亦有暫樂;苦樂是果,善惡是因,此是造作成業的發展現象。學佛的人若能承受果報,緣諸善惡分別時,而發起善惡行為之前;於苦樂不為所動,於善惡不起心識分別,則近於聖諦的見地;因此,面對善惡之時,不分別喜愛、討厭,普同對待,不起錯謬;也就是對待惡的使能轉為善,對待善的使能更好。因此,修行辦道時,不僅要諦知諦見,而且更要瞭解,不同的階位,不同的處境,都有不同的善惡成份。所以當分別心發起時,不可以止於計較或執著,而是必須要刻意認識、瞭解。

 

眾生的身口意運作於行為、言語、思想等的表現,有善的,有惡的,有善與惡難以分辨的叫無記;不論怎樣,通稱為業,眾生之所以輪迴,便是隨著這些業的力量,不斷地流轉著。是善的,形成善因善果;是惡的,形成惡因惡果;是無記的,形成無記因無記果。學佛修行在「淨業」,猶若滌污,冀企清淨無始所作,藉修養的功德力,可以盡除苦惱艱辛。

 

總之,自作還自受,乃是因果律;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於果報承受時,心識坦然,善知其諦理,不再於受報時復為之行再作因,免除未來循環不息。如此,諦知因果關係,更應深識因緣法則;就像是「飽、餓、飲食」的關係,尚有「營養」的需要,何況「體質、消化系統」的問題,更涉及到「色身」的先天條件。

 

離惡向善是學佛者的宗旨,世間法是相對法,有善惡、是非、對錯,而佛法在突破相對的缺失,修改缺失,務期使惡的成為善的,使善的更加提昇,以至入達無善惡分別,空其善惡相對的分別障礙,圓滿究竟覺悟的殊勝之境。可知,離惡向善是佛陀教化眾生的初階,樂行善行是修行覺道的初階;皈敬知識,效行古德尊宿,學習戒定慧,才是學佛行法的實踐者。當知,無常是現象,無我是修養,空無我是境界;從現象的認知,於無我的實踐,進入空無我的諦證,是為學佛行者的修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