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3期2020年03月
相似覺是從信、念、精進、慧、定、不退、護法、回向、戒、願等之行修中,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之境;能不分別,不起染著;得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雖未達實證之境,卻已入相似真實的地步。
雲語書摘 覺的認識 /潛
覺是有層次的:
1、有所感悟,是覺。
2、有所發現,是覺。
3、豁然釋疑,是覺。
4、及時醒悟,是覺。
5、有所突破,是覺。(摘自《休庵散抄》.﹤清淨菩提﹥)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
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性,就是覺悟的本能。學佛,就是學行覺悟。佛陀,就是智慧與覺悟已經圓滿,零缺點的人。
眾生皆有佛性,其實是指本覺,就是本具覺悟的能力。如何顯現這本覺呢?就必須要有修養,修養的形成必須透過修行;也就是從身、口、意的行為著手,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面對生活中的人或事,引發了無明、煩惱、障礙等現象中去認識、瞭解,進而有所發現,才有機會覺悟,這就是修行中而完成修養,這種修養就是智慧。可知,覺是智慧之所成就;學行覺悟,無非是培養智慧,入於無生無滅的不動境界,終究圓滿功德,於眾生悉皆饒益。
《禪的語絲》謂:依覺的差異而言,分別有:
1、本覺:就是本具覺悟的能力。
2、始覺:就是開始覺悟的時候。
3、聲聞覺:修行四諦八正道法而證得,成就的層次計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三向一果。
4、隨緣覺:隨十二因緣法,於生命的時空中,觀諸生緣,相應而覺,證辟支佛。
5、相似覺:非佛法的修行,藉世間之學,於數十或百年的人生旅程中,深入體驗而覺,所證得的結果,與佛法中的緣覺行者相類似,故又名外道緣覺。
6、菩薩覺:修行六波羅蜜法、四無量心而證得,成就的層次計有十個階位;十個階位又分為三個層次,自初地以至四地,屬於變化位,從五地以至七地,屬於提昇位,八地至十地,則是增上位,圓成等覺菩薩。
7、究竟覺:即是圓明妙覺,乃覺滿究竟的佛陀位。
然而,相似覺又有不同的說法,在《白雲深處》.﹤覺的層次﹥謂:相似覺是從信、念、精進、慧、定、不退、護法、回向、戒、願等之行修中,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之境;能不分別,不起染著;得無明之惑將破,本覺之體將顯,雖未達實證之境,卻已入相似真實的地步。
在《佛法要義》.﹤覺的類別﹥(一)謂:相似覺就是所覺的跟佛法相近似,譬如以善而言,是針對惡的認識而能突破惡向於善,任何宗教、知識經驗都可以顯現,然其差別就是缺失的多少;佛法的覺是講究沒有缺失的覺。所以相似覺是一種覺的現象,不管各家、各派、各宗教都能顯現覺,但是它們的覺仍有缺失,只是多與少的不同。
以佛法的等分來說,聲聞乘從須陀洹、斯陀含到阿那含,以阿羅漢為結果,而前三個都是相似覺,因為相近似於阿羅漢的覺悟。如以菩薩乘來說,從初地到七地都是相似覺,因為與菩薩的境界相近似;事實上,菩薩的境界是要達到八地以上至十地的完成,而這之前都是相似覺。此外,外道緣覺是依於各宗教或各家各派的知識經驗不同,依因緣的不同,所表現的覺悟,近似佛法,也稱相似覺。而聲聞、緣覺、菩薩三者,以佛法的覺來說,是佛法的結果,但是聲聞、緣覺、菩薩都是相似覺,要完成佛陀的境界,才是肯定的究竟覺。
究竟的覺,是絕對的,是總體的,似球狀的圓,沒有絲毫的缺失;而總體的圓,是由許多不同平面的圓組合而成,而每一不同平面的圓,是許多的點與線組合而成。肯定的說,究竟的覺,是從世間的相對法,如善惡、是非、對錯、美醜、應該不應該等,透過認識、瞭解,有所發現,進而突破之後,不再為世間法所迷惑,而到達絕對的妙明,以至湛然清淨的無礙境域。
例如煩惱與菩提:
煩惱的生起,乃迷惑於世間的相對法,而引發身心的不安;如果能面對煩惱,勇敢地去認識、瞭解,從煩惱中找出形成的問題,發覺其中的關鍵性,明白煩惱的前因後果;如此,便能突破煩惱,甚至化解煩惱於無形。煩惱一旦突破之後,所產生的另一種現象,就是從煩惱中所發覺出來的,即所謂的菩提;也就是佛陀開示的「煩惱即菩提」或謂轉煩惱而顯現菩提。然後,相同的或不相同的煩惱,皆能顯現菩提,如是即得妙明;久而久之,不斷修養,不斷熏習,便能入達湛然清淨的無礙境域。
因此,上白下雲老禪師曾說:「煩惱不是敵人,菩提不是武器;煩惱在所難免,菩提顯自煩惱。」(摘自《休庵散抄》.﹤清淨菩提﹥)。
總之,「覺」,如以結果來說,是指佛陀,成就佛陀是一個圓滿的結果,而菩提就是許許多多有缺失的圓總合起來,完成的圓滿才是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