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5期2020年6月
住山不是準備多少生活費,也不是去開農場,從事生產,賺取安定的生活。
雲語書摘 修行者住山需要什麼麼條件 /潛
古德們說:「不破本參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大事因緣今了卻,生死牢關絕苦難。」
可知,住山的本錢必須破了本參之後,此外,還需履擁有色身的健康,工作的能力,山林的知識,住山不是準備多少生活費,也不是去開農場,從事生產,賺取安定的生活。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禪行者中說:「所謂本參,依教義而言,就是根本煩惱,或者稱之為本惑;其中含的內容,就是: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等,於中所引發而生起的見惑和思惑,而使得成為煩身惱心的困擾,也就是說,所謂破了本參的行者,其修養的境界,已經不為見思生惑,而有發動煩惱的情事了。」
所謂住山,就是山間林下、曠野水邊,到處都是棲息之所,對於行腳過的苦行僧,可以說是駕輕就熟,毫無困難。然住山耕種,若非住過叢林的磨鍊,是很難捱度作務生活的,尤其是草庵苦行,除了要熟悉僧眾的規範,寺院的常課,更須擁有修學的基礎,以及刻苦耐勞的身心。此外,住山耕種的知識經驗,必須是老農的合格資歷,沒有試試看的機會;因為有作無收,吃喝便愁,有作有收,林下優遊。也就是說,靠山吃山,別無供養,即使有發心信眾全力護持,也不是住山者可以消受得了的福報;因為住山的主旨,就在惜福苦行,唯恐虧欠,而業報難以清淨。
過去的古德住山,大概有三種情形:
一、於佛法中有了覺悟之境,對隨業而生的自我,也有客觀的認識,並且於面對現實的人與事,頗能保持冷靜,即使在分別意識中不免仍有自我的存在,但卻已具備了發現自我,並能突破自我,而得或多或少的感悟,且逐漸步向清淨自我的修養之時。
二、曾經從事弘法事業,或者是「退居」的行者,在面對眾生的過程中,深深感受自己的修養不夠,因而放下一切,遠離群眾,做暫短的僻靜修養,或三年、或五年,潛心修學,以便未來接引眾生的本錢。
三、是常住寺院,從事寺務或作務太久,志願住山苦行,為了無上道業,歷鍊在安和中積聚的習氣,以苦修的方式而清淨自我意識。(參考 禪林寱語.禪那的組合)
師父從軍隊中退役後,就在高雄甲仙的老籐窩住山,他描述從山中下山至甲仙小鎮採購,來回十個小時的艱難路程,得咬緊牙關,忍著腳痛,並且肩負二十五台斤的重擔,要翻山越嶺,涉水過河,沿途是羊腸小徑,陡壁懸崖,有好漢坡、英雄嶺、捨身崖、絕命地等坡嶺,佔了全程三分之一的路程,不僅令人汗水如雨,而且氣喘如牛。師父曾形容坡嶺的艱苦,謂:
「不是好漢上不了坡,非是英雄越不了嶺。」
以好漢坡來說,不像台南白河的關仔嶺,有平整的台階,可以拾級而上;好漢坡是每於落腳處,坡地陡峭,幾乎與下顎相接觸,要往上提氣使腰勁,必須仰賴右手或左手,攀附兩側的九宮樹枝椏,或是大楓樹上飄懸的漆籐,才能像猿攀象步般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以英難雄嶺來說,長嶺迤邐,起伏弧度很大,沿途巨石斷岩,險擋惡阻;尤其是陰雨太久,到處綠苔叢生,步履溜滑,稍不注意,便有墜落深淵,喪身失命的危險。
師父在老籐窩住山,最難克服的是漫山遍野的毒蛇,每當雷雨過後,羊腸小徑間,幾乎是三步一條,五步一尾,令人寸步難行。其次是林間樹上的水蛭,長可近尺,沾上了,如不及時發覺;三五條黏膚吸血,可以令人頭暈目眩,必將失血過多導致昏厥。再來是蜈蚣,山上任何一處,包括茅棚之內,幾乎隨處可見;甚至牀上、衣裡、雨鞋中,總少不了有牠們的踪跡。
老籐窩的山高,海拔八百五十公尺,每逢冬季,霜露奇冷;及至春降,仍有寒意,尤其是早晚,不亞於冬之料峭。夏天到了,梅雨綿綿,每天作務時,少不了一身濕透,加上秋蕭以前的大小颱風,動輒山洪暴發,山崖崩蹋,無不教人觸目心驚,好像是處在原始洪荒時代,必須經年累月地跟大自然博鬥不已!
多少初發心的行者,在尚未經歷住山之苦以前,總為認為山中生活,悠閑自在,儼然世外桃源,與大自然為伍,是何等逍遙和愜意!然山中住久了,越發感到艱難,若不是以「佛心禪道」維繫慧命,及經常與修學為精神支柱,住山的日子,只不過像個貧苦的農家樵戶而已;很可能使人心灰意懶,毫無生趣意向,說不定還會生起「究竟為了什麼?」 「這又何苦來哉」的怨艾自憐的感慨!個中滋味,唯有親身嚐試,才能發現是甘是苦!(參考《禪行者》〈甲仙之旅〉)
可知,住山苦行,肯定的說,應該於道業上已經具足了「破本參」的修養,有轉煩惱為菩提的本錢;古德們說:必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洗滌身口意,於歷鍊中行觀照,於逆境中認識自我,於生活中顯現道踪,進而入達清淨、莊嚴、淡泊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