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0期2019年1、2月
蠶作蠶繭,上下左右纏繞,吐盡腹中所有,才大功告成,以為從此可以常住其中,安然無恙了!卻不知道自己苦心經營,不過是自纏自縛。
雲語書摘 無明諦義 /潛
無明,就是無所明了,於第一義無所明了,也就是迷惑。無明,最直接的解釋,就是面對人與事,不能明了其中的究竟,包括前因後果和因緣關係。
《佛說決定義經》中說有三種無明:
1. 癡無明:謂人愚癡暗鈍,無所明了,於正法不能生信,唯隨逐邪師邪教,妄執顛倒見,是名癡無明。
2. 迷無明:謂人昏迷不了,迷惑於五塵等境,不能觀察其禍患,反而生起貪染之心,是名迷無明。
3. 顛無明:謂人無所明了,於正法生起邪倒見,如常計無常、樂計非樂等,是名顛無明。
《安士全書˙西歸直指》中說蠶作蠶繭,上下左右纏繞,吐盡腹中所有,才大功告成,以為從此可以常住其中,安然無恙了!卻不知道自己苦心經營,不過是自纏自縛。牠以所吐的絲自衛,卻不知人們恰恰以牠所吐的絲殺牠,千千萬萬的癡蟲都被投入沸水之中!但蠶卻將作繭之法子孫相傳,子子孫孫都被投入沸水中。沒有比這更淒慘的事了!
人類也是如此,束縛在家繭之中,一輩子辛苦經營,為妻子兒女謀衣食,費盡心機,結下許多冤仇。家業剛剛有所成就,自己就束縛在其中了!千千萬萬的癡人,誰能免得了業因果報?然而人們又把這方法子孫相傳,子子孫孫都要遭受報應,竟無人覺醒。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人繫於妻子宅舍,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百喻經》也有夫婦吃餅的故事:
從前有一對夫婦,做了三個餅,每人吃一個,還剩一個,於是他們就約定,誰先說話就吃不到這個餅。於是,二人為了能吃到餅,都不敢說話。
不久,一個小偷進屋內,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裝進口袋。夫妻二人因為有約在先,所以都看著不吭聲。小偷見他倆不吭聲,就當著丈夫的面輕薄妻子,丈夫仍眼睜睜看著不吭聲。妻子急了,高喊抓賊,責罵丈夫:「你這白癡!為了一個餅,見了賊都不喊!」
丈夫聽後拍手笑道:「嘿!我得到餅了,沒妳的份兒了!」
這對癡迷的夫婦,竟然為了一個餅,而不惜眼看著盜賊恣意橫行。
可知,無明就是闇鈍,於事理之法,不明了,迷茫難解。在十二緣起中,包含了過去無始以來,一切所造作的業,因為闇鈍迷茫,乍現盡皆煩惱;所以,稱業為惑,名為煩惱,以無明而忍受它們的來臨。無明是眾生輪迴六道力量的第一位,依次尚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次第緣起,合而成十二因緣法,或稱十二緣起法。
在《大毘婆沙論卷二》說了十五種無明,可以探測無明的究竟,幾乎涵蓋了由無明的根本,以至無明的面目。
- 根本無明:從無始之際,一念不覺,長夜昏迷,不明了真理,而生一切諸惑煩惱。
- 枝末無明:謂心心所法,相應而起,就有貪、瞋、癡、慢、疑、見等諸惑煩惱。
- 共無明:一切結使,共相造作一切諸業,以至出入生死故。
- 不共無明:第七末那識無別體相,卻妄起染心,障蔽無漏聖法,而恆常無有間斷。
- 相應無明:第七末那識,恆與貪、癡、見、慢四惑相應而起。
- 不相應無明:第七末那識不與餘識外緣粗顯之境相應故。
- 迷理無明:謂根本無明障於中道之理,不能顯現或發起。
- 迷事無明:謂見思惑起而生煩惱,障蔽生死之事,不能出離而得解脫。
- 獨頭無明:謂妄覺之心不緣外境,自我意識孤立生起,甚至遞增擴大而強烈。
- 俱行無明:謂心心所法,相隨相逐,不曾捨離。
- 覆業無明:一切結使,覆蔽諸業,使人不知名譽、利養、恭敬等。
- 發業無明:以貪、癡、見、慢等,悉能發生一切惡業。
- 種子子時無明:種子,即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染淨種子;子時,子為十二時辰的第一時;說明業於藏識中,雖具染習的末那識,但無外緣的引發,此種子待發未發的現象。
- 行業果無明:於十二因緣中,無明、行、愛、取、有等是五種煩惱,是業因,識等七者是苦果;亦即無明、行、愛、取、有五者是業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者是受果。
- 惑無明:謂俱生、分別及根本煩惱等惑,是說最初託胎,一念之識與形俱生,即起分別;根本煩惱即是根本無明之惑。
以上所說,無明源於惑,惑生煩惱,總不外五欲的染著,不清淨故,我與法皆執著盡染,如是變異生死,因之而不得解脫。
總之,無明乃暗鈍之心,無照了諸般事理之明,不明了諸法之相義;所以說無明為惑,能生起一切煩惱,亦俱「癡、迷」之意,為不了一切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