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基於這種次第,很可以利用「想、行」之間的關係,藉禪定的修養,於中建立起間隔的緩衝,作想與行的調適
雲語書摘 色與空的關係 /潛
色,有所謂的色塵、法塵、色法、色蘊。
空,是因色而說明空的道理。
上白下雲老禪師在《禪的語絲》說:
色塵,是自然界的現象。也就是物質的本體,如形狀、顏色、聲音、氣體、五味、澀滑、軟硬、冷暖等,一切事物、道理和方法,都屬於色塵的範疇。
法塵,是因緣發生的現象。也就是精神的作用,如事物與道理構成的意義,就像是一幢房屋,一部車子,一張信用卡,男人,女人,動物,植物,礦物等,各具精神作用,都有其意義。
色法,是心識分別的現象。也就是人的心念,於物質的本體,精神的作用;發生正面或負面的關係,所涉及的因緣和因果之法。譬如聽到他人的一句話,話是聲音所顯,屬於色塵,聲音所表達的含意,屬於法塵;於是,心念相繼而發生正面或負面的反應。心念的反應就是人的自我意識,意識的分別,肯定於不同的因緣,形成善或不善的因果關係。
色蘊,是自我心念相應外在的色塵緣境而完成了色法,色蘊即形成,才會起變化,產生作用的誘因;而後從誘因引發感受,而思考,而動作,而有所認定,得到可能的結果;也就是表現自我意識的力源,無論是感性的,或者是理性的,甚而至超越了感性或理性的殊勝修養—佛法中的道的修養。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以相而言,在一個範圍內,必須依於「有」,才能說清楚空。例如天空,如果天空裡什麼相都沒有,好比星星、月亮、太陽、風、雲、雨、電…等,至少可以看到「藍天」,有顏色的顯現,這還是一種相。說天空,什麼都沒有,稱之為藍天,表示這空間還有藍的顏色存在;可知一定要有「相」才能把握,才能發現空間。只有一個時刻連空也沒有辦法去認識,在沒有星星、月亮的晚上,也沒有其他的燈光,完全是漆黑的一個夜晚,伸手不見五指,所見到的是黑,並不是空!由此可以認識,原來「空」是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為什麼知道有空?必須依於顯現在這空間的相而得知。
《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色是指色蘊,是自我與色塵緣境接觸了之後而有的一種現象;色蘊的形成來自色法,色法來自法塵,法塵是來自色塵。也就是五根與五塵相接觸完成色塵,然後意根參與才顯現成法塵,心參與完成色法,心又與色法打交道,色蘊就完成了,才會有感受、思考、付諸實行,最後完成可能結果,即是一個「我」的顯現。
修行就是在作自我意識的修養,也就是五蘊的調適;依於外緣而有色蘊的發動,色心相應而啟動感受,人的思想是因感受而運作,運作是內在行為的策劃,最後才會形成意識目標。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便是依此色受想行識的次第而表現;基於這種次第,很可以利用「想、行」之間的關係,藉禪定的修養,於中建立起間隔的緩衝,作想與行的調適;也就是當自我的「想」尚不成熟之前,先莫發動「行」,以定的工夫加大空間,使「想」的思緒有篩揀的機會。
談到色與空的關係,是包含了色塵、法塵,進入到色法,而色、心相應之後才能完成色蘊,而感受,而思考,而行為,最後得到一個結果。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談五蘊與空的關係,要知道色與空的關係,就要把握「色與空、空與色」的道理是在「不異」和「即是」的差別;因為「不異」是一種差別相,「即是」是涉及時間、空間,而色蘊與空的關係,這中間有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不能只談時間,還要涉及到空間;而時間是指不一定什麼時間,空間也是指不一定的空間,因為以因果與因緣來說,談時間就是涉及因與果的關係,談空間就涉及因與緣的關係。
「即」,是以現在所顯現的這時刻,是以現前的色法來看,吾人的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生的變化與產生的作用;之所以說「時」,就是涉及到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為什麼」是因,「有這種現象」就是果,所以說是因果關係。「是」,為什麼是因緣呢?因為色蘊會形成不是偶發的,一定有其過去因,從何時有此現象而完成現在的緣境。例如電燈,最早的發電是風,而後是水,而後是煤與其它的燃料,現在是用核子發電;由此可知,每一個時間的因果關係,與每一個空間的因緣法則是不一樣的。也就可以發現,從因緣有生滅,從有是因緣和合而有,不和合則空;從空來說,未生之前,消滅之後,於法皆空。
所以,從「不異」要知其因果關係與因緣法則;從「即是」也要知其因果關係與因緣法則,如果捨棄因果關係、因緣法則,就沒辦法了解色與空的關係,做色與空的認識。因為五蘊的變化,是來自色法的完成之後,色法沒有完成,五蘊不可能起變化生作用。所以能知色與空的關係,就要把握「色與空、空與色」的道理就在「不異」與「即是」;如果不能把握「不異」與「即是」,就沒辦法了解究竟在說什麼。其實,色與空、受與空、想與空、行與空、識與空,都是相同的,只是以色來說能了解的話,那末受、想、行、識就能了解。(參考《心經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