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勤與斷法

    在《雜阿含經》的卷二十六、三十、三十一裡有談到關於正勤的方法,其中說到四正勤或說四正斷:1.已生惡令永斷;2.未生惡令不生;3.已生善令增長;4未生善令得生。

  • 文: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5期2018年8月

正勤與斷法  /潛

 
   所謂正,即是不偏邪;所謂勤,即是不懈怠。所以,正勤又稱為正斷。在《雜阿含經》的卷二十六、三十、三十一裡有談到關於正勤的方法,其中說到四正勤或說四正斷:
    1.已生惡令永斷:於所生起的惡、不善法,斷除已生起的,必須更精進攝受,令不再生起惡。
    2.未生惡令不生:堅持戒律,慎守威儀,斷除一切惡,於止作方便,悉令不生惡。
    3.已生善令增長:於已生的善法增長,也就是於無漏真實三昧相中,隨順守護,不令退失,更使增長。
    4未生善令得生:於已有善法之本能故,未生者令其生起,諸不善法,自然斷除。
   談正勤是為了斷除某些缺失、習氣而說斷法。所以首先要建立知見,以及下手的方法,更必須時時刻刻警覺與維護;因此修行辦道常以「如履薄冰」來形容,意指修行者對自我行為造作的警覺,猶如行走在薄脆的冰河上,唯有戰戰兢兢的,才能免於踩破冰層,掉到冰河裡。
   以四正斷來說,知道斷除問題的方法,就知道「斷」知見的建立,一個學佛修行的人,自忖該如何從律儀上斷除世俗的習氣,且時刻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注意身口意的行為造作,能如此長久行持;那麼,於行為、意念、想法的修正,最後必能入達正勤或正斷的圓滿修養。
   所謂正斷的方法,就是身口意的行為,在面對生活中關係到人與事,身口的行為表現,其動力是來自意念的行為,而身口的行為是表相,別人一看、一聽就知道,然意念的行為是內在的,別人很難去理解,但自己一定清楚。所以意念所動是淨或垢,那麼身口的行為表現不是淨就是垢,可見意念的調理是關鍵性;如果意念的表現,只是依自我意識,也就是無始所造的業,那麼身口表現的行為,就是業。
   可知,意要去修養,必須有道的力量,而道的力量形成,是來自業的造作過程中,能去認識、了解,有所覺悟,就可以轉變為道的修養。也就是在面對世間的人與事中,慢慢去調理、修養意念的行為。而意念是主導身口的行為,然意念的主控,在於心念的所起;可是心念的內涵,又緣於八識田中,已經存放的種子成份。所以,正勤精進是在維護身口意的行為不懈怠、不放逸,在培育道的菩提種子。
   例如有一位母親當她兒子在幼稚園時,她第一次參加家長會,老師說:「你的兒子有過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最好帶他去醫院檢查。」在回家的路上,兒子問:「老師怎麼說我?」母親差點流下眼淚,因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只有他表現最差,老師對他的表現是「不屑」的;然而母親說:「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飯,並且沒讓她餵。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五十名同學,數學考試妳兒子排四十名,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最好帶去醫院檢查。﹂母親留下了眼淚,然而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你並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同桌排在二十一名的同學。﹂母親說這些話時,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芒,沮喪的臉也一下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也比平時早些。
   國中時,又一次家長會,母親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兒子的名字都在較差學生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直到結束,都沒聽到,臨別時,去問導師,說:「妳兒子現在的成績,想考上一所較好的高中,實在有一段距離。」母親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發現兒子在等她,她扶著兒子的肩,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說:「導師對你非常滿意,只要你努力一點,有希望考上前幾個志願的高中。」
   高中畢業了,他只拚指定考科,收到成績單,填完志願後,母親有一種預感,兒子會考上「清華」,因為在報考時,她向兒子說:「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當兒子收到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的掛號信交給她時,突然跑回房間大哭,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只有妳能欣賞我…。」這時,母親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生活的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讓孩子勇於正勤精進,漸漸的去突破他的困境與難題。反之,母親老是覺得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那麼這﹁擔心﹂有可能就成了負面的力量。所以一句鼓勵的話,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甚至改變命運。一句負面的話,可刺傷一個人的心靈與身體,甚至毀滅一個人的未來。
   總之,要斷除惡的,使不善的改變為善的,已善的要增長,唯有一心正勤不移,精進不退,始能成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