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18期2016年1、2月
「相」,有物質的組合與精神的內容,於「相」依六大分類去認識,可以有所瞭解,但未能離於相,還在相上打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潛
《金剛經》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相,一般說是表相,但「相」有內、外的分別,如果只說「表相」是不夠的。以一盆花來說,有「相」的表現,但也蘊含有精神的現象。當我們見到一盆花時,「哦!這盆花插得真美麗。」這是看到表相而生起的分別。「但這是人造花,不是自然的花。」 「喔!做得真像。」這就是所謂的「相」,除了物質體,還有精神作用。
再以眼睛來說,眼睛的作用在於「見」,一般人談到眼睛時,有的會說某位名星的眼睛大而透亮,或說某人的眼睛能透視他人的內心世界,或說老眼昏花....等,都是從眼睛的表相上得知的概念。但是有近視、遠視、散光或其他問題的眼睛,也會令人感受這是眼睛的另一種精神作用。若從眼睛的相上談漂亮與否,所謂漂亮或不漂亮得看各人如何分辨,有人認為鳳眼最漂亮,有人獨鍾於大眼睛,有人說三角眼太兇惡...那究竟哪種眼睛才最漂亮?這就是表相上的另一種精神作用,可見「相」不是單一的。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凡所有」即包含了一個以上,也說明了「相」不只是一個表相而已。
在《般若經》說「相」有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等六類。總,是總體;別,是分別;同,是相同;異,是差異;成,是完成;壞,是敗壞。凡所有相,不管是物質的或精神作用的,都有其形成的因緣,而最後也一定會敗壞、變異,不可能永遠存在,所以是虛妄的。
以書本來談六相,書本就是總相,書本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化學等各種類別;這些類別雖然不相同,但書本所使用的紙張、文字都一樣,而相同之中仍有差異,即使文字上都以中文表達,但存在有中文表現的不同,例如說化學、物理時,書中所說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文字就顯示了差異,因為物理變化不同於化學變化,這就是文字上的差異。如果是屬於文學的書,這本文學的書籍已經完成了,但它不是幾個名相、幾段道理就完成的,必須是個整體的一本書。這本完成了的書會永遠存在嗎?它擺久了或翻久了,會逐漸壞損,但這種壞損只是表相上的。如果一本書,當它跟不上時代時,也是一種壞相;所以「壞」不是單純的指一本書用久了壞損了,壞損只是個表相。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這本書名為「發財學」,對出家人而言,就是壞相。為什麼?因為出家所學的目的不在於發財,所以「發財學」,於出家修學的意義與用途,等於是種壞相。可見,所謂「壞」不是書的本身壞損,而是於意義有了壞相,因為不適合。猶如專業的書籍不能作為小學課本的道理一樣,這二者的對象,所適合的深、淺、難、易有差別,一旦不相應、不適合,就是「壞相」。
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因為人會在「有相」上計較、執著,如何從中發現它的虛妄而以之突破呢?以人來說。虛妄之處在哪裡?人的總體是由四大、五蘊、六根、六識組合而成的,當這些都具備而組合完成時,才算是個完整的人,如果其中有了缺失,他還是個「人」,不會因為他有缺陷,就否定他為「人」的事實,頂多說這個人是殘障者而已。所以不可從表相上分別,應依六大分類,從「有相」上深入的認識。
人的總體就是一個人,類別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有各式各樣的分別認識。相同的是人都要吃,離不開衣食住行育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服,這些都是人們相同的地方。此外,依於各人的業不相同,所表現的個性、習氣、智慧、修養也不一樣。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又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長成,智慧也趨於成熟,以至成年了,這時候的年齡、智商與種種知識經驗等,才堪稱為「成」。至於「壞」,則涉及人生中的生、老、病、死,但不一定每個人都因生病而死,有的甚至從不生病,只因一點小毛病就突然死了,所以病與死未必放在一起。所以,「壞」是一種從物質組合以至於精神作用,慢慢發生變化的現象,使得原有的完好逐漸轉為缺失,最後完全敗壞。人的成與壞,必須如此認識,不能消極地認為「人有什麼了不起嘛!他再有錢、勢,哪天死了還不是任人擺佈。」或「他再有錢,也不過是吃飯、穿暖而已。」以這種方式去看,那不是佛法,佛法談「總、別、同、異、成、壞」肯定有其道理,這些道理不論於人或事,可以分別、認識,但要先從「有」著手,於「相」作認識、瞭解,有所發現,才能突破「有」,而達到「無相」。
佛法所謂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要從「有相」上下手,依六大類分別認識,才有突破的機會。如果有人認為根本不需要任何的道理就可以突破,那只是自我意識的否定,而現實是否定不了的。例如學生為了想看課外書,就將課堂上用的課本封面取下,套在課外書最外層,老師從表相上非但不能察覺,還以為這學生很用功,其實他用功的是別的,不是課堂上的知識,這於表面與內在是大有差別的。因為學生求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經驗,而學校所安排的正當課程,他不好好的學習,反將課程變成是課外的,當然學校所教的,他都不懂。
所以說「相」,有物質的組合與精神的內容,於「相」依六大分類去認識,可以有所瞭解,但未能離於相,還在相上打轉。學佛的目的,終究是要出離相、突破相;若不能突破相,就還是執著於相,最後會產生迷惑,迷惑之下必然有所傷害,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