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學佛的人在心路歷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強烈的自我意識,猶如影子隨著身體,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便會頓然展現出來。
雲語書摘
談自我意識 /潛
學佛的人在心路歷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強烈的自我意識,猶如影子隨著身體,遇到任何關係自我的緣境,便會頓然展現出來。
什麼是自我意識呢?自,是個體;我,是主宰;意,是意念;識,分辨。在佛典中謂「我」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條件(五蘊)和合而成的,並未有一個實在的我。我,依主宰而言,具有自在和割斷的能力,完成於情感的變化中,以至發生造作的行為;也就是「我」的情感變化是由於外緣或說是塵境的影響,五蘊才會生起造作的。
以自我意識來說,不只限於某一個體,包括了所有的有情眾生;也就是自己有自我意識,別人也有自我意識,乃至畜生、鬼類、天道與非人等,都具有自我意識。只是自我意識的表現,有強烈和輕微的差別;在眾生中,以人的自我最為明顯,所以佛陀才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人的自我意識,是從小到大,在世俗的相對環境中養成的;由於無始業力的作祟,引發不能克制的欲望,而生起貪瞋癡的惡業,以至發動五欲八風的情感作用,這些便是自我意識的表徵。例如有一位富人,從來是想怎樣就能怎樣;可是,有一天晚上因心情鬱卒,便想早點睡覺,可是躺上床,感覺軟綿綿的被褥太熱,於是吩咐僕人更換較薄的被褥,心想該可好好的睡會兒了!正昏昏欲睡時,翻個身腰就酸了,背也痛了,原來是被褥太單薄,床舖太硬,乃大呼大叫的把僕人喊來,換上厚厚的褥子,不薄不厚的被蓋,舒服的躺著,誰知睡夢中,一陣雞啼,喚醒他,睜開眼來,室內的燈火通明,以為是天亮了,仔細一看,原來是燈火未曾熄滅,只好起身把燈火熄了,室內頓然一片黑暗,他想可以睡個舒服的覺了吧!事實上,一番折騰,已毫無睡意,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一會兒聽聽壁鐘的聲音,一會兒數數順逆數目字,費盡心思,仍然不能入睡,直到天亮,這時客廳已坐滿了相約和求見的客人。
這是自我意識的樣態之一,是依於已具的知識經驗,展露出主觀的情識作用,表現於人與事的問題上,完成接納的肯定,或抗拒的否定言行。
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憑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直覺的去感受,不肯思考,不願多花一點時間去面對,進一步作認識、瞭解,有所發現,只一味地分別、計較、執著,去強調自己的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太強烈的人,也就是從來不願意去調理心性的人,所以心性裡存在的都是業而無「道」可言。又自我意識強烈的人,認識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發現別人的優點則很難,只會「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所以自我意識的表現,是用口說的比用眼睛看、耳朵聽的還要多;以十惡業來說,口業就佔了四項,剛好一個自我意識的表現,就在那張嘴!誰在指揮?就是心,那個自我!所以自我一旦離於「道」,就容易形成為五蘊魔,也就是心魔。
心,可以造業,也可以辦道,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會和人與事打交道,當心未與人、事打交道時,心是平靜的,一旦和人與事互動時,心就發起了變化作用,若心的作用不曾經過佛法的修養,沒熏習過佛陀的道理方法的話,即使自認為是道,所做的還是業。因為佛陀在乎結果是不是利益的,於己於他不是傷害的;而人有個弱點,只要涉及到個人的利害關係,就會忘了「道」,而隨著緣境不斷地造業,緣境就是凡與自己有利害關係的人與事。
以人的自我來說,嬰幼兒的智力、知識未完全開發前,是父母的寶貝,既乖又聽話,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牙牙學語的過程,循著父母教的單字詞彙,慢慢學會說話,這是自我柔軟的時刻。直到知識開發了,他們逐漸不在乎父母說的話;反而在乎老師,在老師的面前是柔軟的,可是對父母,他們變得剛硬了。學業完成離開校園之後,學生柔軟的態度又不存在了,所表現的是完全的自我意識,且是剛硬的自我意識。
所以,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就是在調伏剛硬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包括好的、壞的,正反等多層面的內容。由於所知與煩惱所引起的情識作用,使得自我的意識迷惑,生起無明狂亂,而失去平和與安寧的心念,表現於身口意的行為是貪瞋癡慢疑等強烈的自我意識。學佛就是學習如何轉業為道,轉迷惑為覺悟;首先,便是要發現自我意識,進而認識自我意識,當對自我意識有了深刻的瞭解,才有機會突破自我意識。這些發現、認識、瞭解、突破,雖然仍屬於自我意識,但在實質上是經過了比較、淘汰、選擇等過程,已由感性轉向理性,再由理性進入突破性的境地,是截然不同於原有的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意識的突破,就是化煩惱而成菩提的道理。也就是菩提來自煩惱,因煩惱的突破而有菩提的發生;而煩惱的生起,來自無明的自我意識;所以菩提的顯現,正是自我意識的突破,這種突破的歷程,是經過了比較、淘汰、選擇以後而有的實質效益,而唯有突破學佛的障碍--自我意識,吾人本具的佛性,才能清晰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