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四十二)

溫裡穴

 溫裡穴,指的是對治脾胃虛寒、腎陽虛衰的穴位;對保健而言,也就是對緩解常有胃脹、消化不良、肚子痛、四肢不溫等症狀的穴位。這類的穴位共計十三個,包含:

.脾經:大橫穴、腹結穴、地機穴、漏穀穴、大都穴

.膀胱經:胃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會陽穴

.奇穴:龍頷穴、三角灸穴、關儀穴

脾腎虛寒,為臟腑內部寒涼,在經絡保健上,主要的經絡為脾經、腎經、與膀胱經。脾經的溫裡穴位,大橫穴、腹結穴在腹部,地機穴、漏穀穴在小腿部,而大都穴在大腳趾旁;膀胱經的溫裡穴位皆位於背部、臀部。主要按摩手法為推或擦,摩擦生熱,力道不必大,但次數要夠,才會有溫裡的保健效果。

脾位於中焦,腎位於下焦,若脾腎寒,則中焦寒,腸胃消化能力差,容易有消化不良的現象,嚴重的會有拉肚子的症狀。寒主痛,脾腎寒導致腸胃不溫,較寒時,會有腸胃痛的症狀。中焦寒凝氣滯,因此常會有胃脹的感覺。這時用手推腹或摩腹,若有較舒服的感覺,代表腸胃應有寒涼的現象。這時應及時就醫,透過醫師的辨証,可用溫補的藥或灸法來袪寒補虛,用溫裡穴來按摩,只能作為輔助及保健的一種方法。 造成脾腎寒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感冒未癒、吃多寒涼食物等。根據傷寒論,傷寒感冒未癒時,風寒由表入裡,會由膀胱經逐步進入膽經、胃經,進而進入脾經、腎經、肝經。因此脾腎受寒,代表寒氣已侵入並進駐脾經、腎經,已經不是體表的問題,故應及時就醫。喜歡吃冰涼食物的人,也容易有脾腎寒涼的現象,尤其是年輕人,喜歡吃冰冷飲料,寒氣直接進入脾胃,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脾腎受寒的現象,會有胃脹、消化不良、偶而肚子痛、四肢冰冷等症狀。多吃寒涼食物,也會造成類似的狀況;例如素食者如果不瞭解食物的寒熱溫寒四性,也容易會有脾腎不溫的現象出現。有些鄉下人,種了空心菜、龍鬚菜、苦瓜、絲瓜等,常吃這四種寒性的蔬菜,煮菜時又沒加薑、麻油等較熱性的食物來中和寒熱,就容易產生脾腎受寒的現象。在食療上,脾胃等中焦受寒,應多吃薑,煮菜時多放點薑,以溫中焦;腎受寒,可吃些黑芝蔴以溫補腎經。當然,不論是藥療或食療,都需要請醫師作診斷,依據個人體質及辨証結果作適當的治療,才不會有偏差,否則治絲益棼,容易出問題。例如食療,本來就是以偏治偏,故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若不分體質、証候,就人云亦云,隨便進補,容易造成更多的問題。 在經絡保健上,有時我會取位在小腳內側、脾經的地機穴及陷谷穴,以較長時間來摩擦,一段時間後,肚子會有微溫的感覺。而用大手指下的大魚際來回擦位於腰背部的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等膀胱經的穴位,則較快會有溫熱的感覺。摩擦生熱以溫裡,需要較長時間的保健,且較為耗力,個人覺得較不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作為經常保健之用。 

補陰穴

 補陰穴,指的是具有益腎填精、養陰潤肺作用的穴位;對保健而言,也就是對治身體容易燥熱的穴位。這類的穴位共計九個,包含:

.腎經:大赫穴、橫骨穴、照海穴、然穀穴

.膀胱經:肺俞穴、膏肓穴

.奇穴:腰眼穴、小兒龜胸穴、臍上臍下穴

腎陰不足,主要對治的經絡為腎經,補陰穴的大赫穴、橫骨穴在下腹部,照海穴、然穀穴則在腳上。膀胱經的肺俞穴、膏肓穴皆位於背部,約在肩胛骨附近。

 陰虛內熱,陰虛表人體血液或津液不足,會導致體內的燥熱,有五心(心、兩手心、兩腳心)煩熱、(睡覺)盜汗等症狀。身體若常有燥熱感時應及時就醫,透過醫師的辨証,可用補陰的藥或食療等法來補益,用補陰穴來按摩保健,也只能是輔助的方法。 

 在保健上,我常用的補陰穴是腎經的照海穴,它位在內腳踝下方的骨縫處,不但是腎經的穴位,也是奇經八脈中陰蹺脈的起始穴位,具有生津滋陰的功能。在實際經絡保健上,這個穴位可用來作為臨時補陰之用,尤其對於出家師父或老師,不論是法會期間經常要唱誦的師父,或密集上課需要講課的老師,具有及時補陰的作用。一般而言,按揉照海穴宜用中等力道,按揉不到一分鐘,就會有口內生津的感覺,若在唱誦前或講課前能按揉照海穴二分鐘,應有不錯的滋潤效果。用此穴來緩解乾眼症也是不錯的方法,有位師姐有乾眼症,我試著按揉照海穴,沒多久,眼淚就出來了。由於奇經八脈可看成是十二經絡的大水庫,具有調節、支援十二經絡氣血的功能,因此照海穴更能發揮其補陰的效果。此外,膏肓穴也是補陰的常用穴,許多人在勞累時,膏肓穴會有酸痛感,“膏肓補虛勞”,累時輕揉背部肩岬骨旁的膏肓穴,確實會有令人輕鬆、消除疲勞的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