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形壽的皈依處---千佛山

盡形壽的皈依處---千佛山

訪吳杏綿居士.採訪組

 踏進吳居士的茶藝教室,古樸的書香及雅緻的茶具,粧點的氛圍,散發出有如其人的特有的靜謐、祥和。好個靜坐、禪思、閱讀的地方。稍後,杏綿老師以她一貫專業細膩的手法泡起令人望之生津的大禹嶺茶,正當享受其色香味甘之時,她信手拈來一支被茶葉燻黑的陳年茶針,訴說著它所具的非凡意義,含蘊的竟是策勵她的師承精神。這就是吳老師──一個尊師重道、在乎學生必須不只是看到花藝的華麗表相、茶道的外在形式,更重視的是要能經由“熏習與鍛鍊”而與日俱增的精神內涵。
  在千佛山的茶道班,吳老師常對學生提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精神作用」( 這緣於老和尚說的:「任何東西都有它的精神作用」)。她希望學生於上茶道課時也像自己一樣能多思考、體會上課的精神價值,而「精神價值肯定了後,就是要提起精神作用了,就是──認真地去做。」。很多人問她在家中為學生上課已經夠忙碌了,為什麼還要到千佛山所屬的不同道場接這麼多課?她說:「那是因為千佛山有我護持的價值在,所以我會不遺餘力的去做。」這讓我終於明白了為何每見老師上課時總是大包小包的行囊,課前需要一堆茶具的陳列,課後又有收拾的繁複工作,任旁人看了都為她喊累,可是她卻甘之如貽、無怨無悔、滿心歡喜上課的心境。老師覺得能接觸千佛山學得佛法,分外幸福、知足。對三寶的尊重、護持更是虔敬地流露。舉凡花藝、茶道可以奉獻己力的時候,莫不真誠盡心地付出。
  在奉茶中,手握一只茶盅溫壺,從拿的技巧如何避開燙手的部位,倒茶的角度如何使之不灑落於杯外,對茶類的了解、如何泡出好茶湯的茶量、水溫、時間的掌控,只見她娓娓道來,尤其不徐不緩的行儀在在展現出了於茶道領域長達三十幾年的修養功力,欣賞著老師的泡茶過程,如同觀賞一幅動容的畫,會令你捨不得轉移視線;也像陶醉於一場超水準的演出,令人聚精會神、讚嘆連連。出神入化、相契於佛法智慧的茶道,兩者早已融合於她的生活中了。
  接過了吳老師的奉茶,先品茗了一小口並含於口中,從「一小口」的話題,引起了她思維的回憶⋯⋯。有一次上課,她泡了一壺過濃的茶,可是學生都沒人有反應,她不好意思加水淡化,只能含一小口去品味它,這就是轉圜之道──不是要求人人都要來適應我,而是我也能轉彎隨緣自在。
  吳老師提及在她教學過程中偶而會發脾氣,用意是要激起學生學習的心。因為師承嚴謹,不容懈怠,她再次強調;“熏習和鍛鍊”是學習茶道的不二法門,從中可以在茶學、技巧、心境、毅力、人際關係及如何降伏自己上得到穩定與增長。尤其在寺院上課,她格外謹慎、珍惜,常是百忙中特意撥出時間和大家切磋的,為此也拒絕了外面不少有收入的課程,會認為這不同於一般坊間的茶道課,所以傾囊相授之餘自然也希望學生不只是輕鬆愉快的來學泡茶、喝茶、聊天而已,更冀望她們能於精神層次上不斷地提升。在她身上散發出的自信、堅持,有時會引起旁觀者的誤會,但是老師心境坦蕩,最後都能以她真誠、平等、平易的待人行止,及護持道場的決心,化解這些誤會,在老師身上真的看到了好多老和尚的影子!
  吳老師說在千佛山教的茶道是動中禪,每個舉止表現出的恰到好處,都須經過思惟的,雖然不標榜禪茶,但處處蘊含禪意,只有識得其中法味的,方得到饒益。進入千佛山時她是一張白紙,但形容認識老和尚的法──似“濃茶”般的感受,卻是“意思意思”地含於口中,再慢慢的品味,湧上心頭的甘潤,是真實的感動,促使自己願淡淡的在此付出心力,老和尚的潛移默化讓她認定了這是盡形壽的皈依處──千佛山。
  1996 年經舜師父的引薦,有機緣在高雄講堂開茶道課,2006 年般若寺的二週年慶時,也跟其老師忙碌於花藝的導覽、奉茶的喜悅中,之後經慧師父的提醒,才驚覺這許多年她自己竟還沒皈依,於是便皈依成為佛弟子了,之後就主動去上佛學課程,開始了認識自我的覺照之路。於法的需求、請益過程中,已讓她深刻體會到“依法不依人”的可貴了,也漸從強烈的自我意識、依賴的習性上,經由教與學的時空粹鍊中,學會了淡化、獨立自主、平等,忠誠地去付出與待人。在千佛山,她契應了老和尚常在強調的“施與受互惠平等”的真實義;當被問到老和尚在時會不會很在意把握機會去問問題?她瀟灑地回答:「何必問?」不是傲慢而是自覺得還不夠精進,不敢去問!有一次因活動在般若寺設了茶席,老和尚經過了,她自言自語地說:「師父不認識我!」旁邊的師父卻對她說:「即使靜靜地在角落做事,只要師父看過一眼,沒有不認得的。」不是嗎?老師擁有的自
覺能力是超乎常人的,何需老和尚費心呢!然而老和尚在夢境中對她的鼓勵卻是豐富的;當偶於人、事的相處中,心情有了起伏時,老和尚總會適時地出現在夢中,如──化身為她尊崇的千利休( 日本的茶道大師)。尤其常在重要的大活動之前如園遊會時,她參與設攤,也曾入夢來對她說:「抽屜有東西去拿。」夢醒後她會去反思「我到底缺什麼?」只是一句話,又策勵了她去發現到──自己還有待加強的部份。如老和尚親臨般的清晰影像,即使明知是夢幻不可得,但是那份經由自我省思所達到的安撫效用,是任誰也抹煞不了的,不正是菩薩因應於不同需求的人而化現的嗎?對她而言老和尚的德養早已在心中發酵,蘊釀出的是絕對甘醇的信任力量。
  老師廣泛地悠游於音樂欣賞與花藝、茶道、中國結藝以及傳統戲曲欣賞等中國文化藝術中,她教與學的精神,真令人歎為觀止,而老和尚在修養的成就上更開啟了她另一扇解脫自在的希望之窗。行於菩提大道上,她眼光泛淚感念地說:「有千佛山真好!有老和尚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