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 念

憶 念


美國加州 .陳介川


我要向師父說:「師父,您莊嚴了這塊土地,您充實了這個
人間的精神世界。我們在您慈悲的呵護下,必能終究敲破那
無明殼,轉化煩惱障礙,顯現清淨的菩提自性」。

       眼前幾張褪黃的相片中,古嚴禪寺門口的白獅子仍然昂首威風。一張師父和禪七同學的合影,隱約的輪廓猶然顯見。手邊的《佛印月刊》,從創刊號的新聞紙張,到後來出版的小冊子,在出國前共收集了一百二十多期,仍然一直親切的陪著我。翻閱著這些超過四十多個歲月的文章,心中意念澎湃洶湧,無法抑止。雖是過往塵煙,猶然陳跡難忘。謹值上白下雲師父百年誕辰紀念,身為在家弟子,也應該把往日師父的教誨,以及帶領我們在菩提大道向前的因緣,回憶、懷念並以表達感恩之意。
  第一次見到師父是在古嚴禪寺。那時候師父已經接掌「千佛山」菩提寺住持,但仍以古嚴禪寺為修學弘法道場。有些禪七及佛法研習會,仍在古嚴禪寺舉辦。個人也有幸參加了六十七年初春的禪七法會及同年暑假的研習會。師父那時候,也就這樣的台南、彰化兩地奔波,忙於寺務、教學弘法、寫作、出版刊物等。首先,師父給我的印象是,談吐溫文儒雅,親切自然,但又帶著北方剛毅的豪氣。那時禪寺的生活非常清苦,常住師父們平時吃的,都是曬乾的高麗菜或花椰菜之類的食物。只有在法會、研習會期間,師父慈悲,會特別為我們準備較好的飲食。
  「禪七」在過年後的冬天舉行,課程內容包括:早課、〈金剛經禪論〉、靜坐、止觀、法要、參禪和懺悔等。師父巧妙的運用各種方法,讓我們感受「禪」的意境,並且訓練我們如何運用思想、認識、察照、分析,藉以發揮智慧。暑假的「研習會」為期二週,主要是介紹《大乘起信論》,並配合靜坐、止觀、參禪、經行與懺摩,使同學對佛法有基本的概念。師父藉由深刻的引喻,耐心而善巧的解說,把佛法中一些重要而難以理解的名相,由小到大,由淺到深,一一詳細的介紹給我們。就如同師父所說的:「像一隻母雞帶著一群小鷄,而蛋( 業團)並非它所生的,去找東西( 法) 吃,使小雞長大( 成就菩提)」。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同學,很多已經羽翼豐滿,展翅高飛。有好幾位同學在佛法修行上,有著相當的成就。而我還在用微弱的啄嘴,敲不開那一層薄薄的無明殼。記得有一次,師父突然問我:「你會不會出國?」我是一個鄉下長大的孩子,壓根兒也沒想到出國唸書的事。所以我當時直接回答師父:「我沒有這個意念」。師父也只是笑著,並沒有再說下去。真沒想到,研究所畢業幾年後,我就來美國了,而且一呆就是卅幾年。早知道,當時應該向師父請教出國的看法,或許可以少受一些折騰。
  在我出國前那些年,師父也逐漸把弘法重心移到菩提寺。那時菩提寺只有中間一棟莊嚴的三寶殿及兩旁破舊窄狹的寮房和廚房。由於我家住台南,因此放假一有空,就會去山上。每次看到師父風塵僕僕的從外面辦事回到寺裡,總會先洗好腳,然後坐在書房的藤椅上和我們聊天開示,一點都不會顯得勞累。我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回千佛山拜見師父,那一天正好是法會,只見師父在大殿為信眾加持。我就跪在師父前面,仰望著他老人家。
師父一動也不動,只是用慈悲的眼光看著我。我也靜靜地跪在他面前,領受著他那慈顏的關懷與祝福。後來千佛山迅速地發展,我身在他鄉,也能透過「千佛山全球資訊網」,繼續藉著網頁中提供的影音、文章和資訊,接受師父無私無懈的教誨。
  師父對於僧伽弘法、教育及寺院發展,其精神與願力是令人敬佩的。在六十(1972)年底的《佛印月刊》創刊號,他老人家就立下了願言。基本上,以繼承佛陀正教,發揮中國佛教修學精神,揚善去惡,無緣慈、同體悲,禪悅法喜,共享淨樂、同證菩提為主。又以「學道、行道、殉道」的精神來勉勵大家。非常強調以「家庭、學校、社會」為主的教育力量。尤其重視僧伽教育、師資的培養。早期《佛印月刊》的年代,師父正在六十歲前後,在經過一連串的歷練與考驗,那時應是師父於色身、法身的發展,燃燒最熾盛的時刻。在師父早期的文章中,更透露出他老人家在弘法道路上,無限的期許與宏遠的抱負。誠如師父所說的:「有多少能力,發多少願」。回頭來看,師父的願力,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從六十二(1973)年九月,接掌菩提寺後,師父馬上把千佛山的遠景規劃得非常詳盡。( 見《佛印》第十一期) 。其目標是把千佛山擴建成為一處佛教大叢林。 如果將今天菩提寺的規模,與當初的建設藍圖相比較,現在宏偉莊嚴的景觀,實在比當初的構想,超出太多太多了。而且後來千佛山的寺務發展,其成果也是令人矚目的。這一切的因緣成就,當然不是自然形成的。其中,經過的多少困難,克服了多少障礙,也絕對不是這麼容
易承擔的。記得師父在上課時說過:「師父在走的時候,不要污染這個大地」。我一直在想師父這一句話的意思。現在看到師父他老人家創建的這些莊嚴道場以及教義、著作、法音與影像。我要向師父說:「師父!您莊嚴了這塊土地,您充實了這個人間的精神世界。我們在您慈悲的呵護下,必能終究敲破那無明殼,轉化煩惱障礙,顯現清淨的菩提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