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師 法語的受樂

憶師 法語的受樂

張炳輝

       我們一家人跟老師父法緣甚深。民國七十九年,經由大姊介紹至菩提寺皈依師父後,從此有幸得以親近他老人家;那年正巧老師父陞大座講經說法,能適時趕上學習佛法的契機,接受熏習、啟蒙,真是我們一家人最大的福報。 

  上課時老禪師常說:「你們不要一放假老往山上跑,要多陪陪家人。」 這一句話聽似平常,但是仔細解讀,師父是婉轉的提醒因果關係,畢竟一家人關係密切,有的已學佛,有的未學佛,如何經營一個氣氛和諧的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師父面面俱到的提引,信眾們皆能領受佛法的滋潤,不論個人工作與家庭經營都能顧及,所以老師父的大智慧,讓親近他的信眾更日益增多。

  老師父圓寂後,我們仍一如往常到菩提寺當義工、參加法會及聽聞佛學課,隱約還感受到其身影,想必此“憶念”是“法身常在”的印證。恭讀老禪師珍貴的著作,一言一句猶如泅游佛法的大海,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博大精深!難怪經典中常出現「不可說、不可說!」但是師父最讓我們佩服的是,能將三藏十二部深淺的道理方法,化為我們能懂的語言;字字珠璣法語都是醍醐灌頂。好比一走進拜庭,就可以看到三寶殿前的兩句法語──「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提醒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內心要保有祥和、寧靜,要抱持著無怨無悔的態度,才能心中無波濤澎湃,符應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師父的“學佛方程式”也告訴我們:「當分別心生起時,不要一味地計較或執著,應
該深入的認識或了解,尤其要於中有所發現,久而久之必能自我突破。」師父是教我們要從相對的色塵紛擾中,去認識、去突破,才不為“是非紛擾”而迷惑,這才是「心存和樂氣」的訣竅。就像《老禪師的話》裡所說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何必斤斤計較?如果,能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那末,生命中的過程內涵,將會豐碩無比,富裕安和。

  學佛是生生世世的事,佛法以相應為主,著重應病與藥,在領受老禪師所施的法義良藥中,我們隨時可導正修養身心,減少貪瞋癡的造作,因此非常感念老師父的提攜,我們一定會試著將這些精采的法語,融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也祈願老禪師早日再來娑婆世界,讓眾生有法可聞,引領大家共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