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29講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大家看這段文字,認為如來就是這麼解釋的,如果用這種方式看這段文字,前面所聽的課,所得到的利益是微乎其微。這不是解釋如來,不要看後面說:「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都是從文字上解釋它的法義,真正的法義,開始講《金剛經》就提到,因為梵文的本身很多地方用中文方式翻譯,要想瞭解,除了梵文要好,中文也要好。

前面提到假使有人說:「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這就是所謂如來;這種:「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個「義是什麼?就是法義!在佛學辭典上解釋如來就是:「如此的來,如此的去,來來去去永不休息。」在這裡可以發現「來、去、坐、臥」,只是相上的行為而已,於相上的行為不能表現修養內涵;什麼是如來?修養的內涵怎麼去認識,大家去翻翻佛學辭典,把如來十號,就是如來十種稱號,完全瞭解就知道為什麼說:「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因為「如」是圓滿的意思,「來」是顯現的意思,這種圓滿的修養,能夠表現出來使人得到利益,才能稱之為如來。

如來十號,在殿堂做課的時候應該都有念,「善逝」如果把它翻成:「這個人死,死得很好!」不是這麼解釋!「善逝」是什麼?就是不執著於善,逝就是消失;善是一種行為,當然內容肯定是一種利樂的,或饒益性的,有這種行為而能不執著,讓它化於無形就叫逝,能做到這種境界也是叫如來。

還有一個「世間解」,對世間一切的道理方法,人、事、物都能夠理解,理解不只是去解釋而已;具備有知識經驗,而且還知道它的缺失在哪裡?利益在哪裡?還能做到缺失的怎麼調理;好的、利益的能夠使它更好、更有利益,才能達到世間解,能達到這種境界也是如來。「調御丈夫」,調御是什麼?「調御丈夫」不是太太在駕御她的丈夫,經典上講的心像猿馬,很難控制,因為心意識經常都在千變萬化,要能經常調伏它,使它不要走偏道路,才叫做調御。調御要到達什麼程度?所謂的「丈夫」在梵文的本義不是叫大男人,梵文的本義是男人稱為丈夫,女人也稱為丈夫。這個標準是要具備一個條件,不是一個男人與女人的差別;以如來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來講,能具備這一些就叫做大丈夫相;調御要能顯這一種大丈夫相,也叫做如來。大家就可以慢慢理解,我只是提出幾個解釋一下,如來十號裡都有解釋的。

所以只是在「來去坐臥」的行為看,而完全不理解佛陀所說的法義在哪裡?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為什麼「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果用白話講,大家一下就理解;一個真正修行辦道的人,能達到如來的境界,不會沒有事找事,不會跟別人過不去,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也就是不會無中生有,一定是針對現前有什麼問題,化解什麼問題。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什麼樣的境界?自尋煩惱的人絕不是如來!什麼叫做自尋煩惱?沒事找事,雖然有事,絕不是現在做這個,想到另外一個。常常把《法華經》裡「一念三千」,變成一念中間有三千煩惱,!是談意念中的變化是非常複雜,這裡是要去調理,要去修養。

「無所」,這「所」是講因與緣的關係,因緣和合才會生法,如果不談因緣和合,只談因或者只談緣,就等於「有所」。可是「無所」怎麼算?是從有所突破而顯的,必須具備修養。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是沒有!千萬不能把「無」當成沒有;是從「有」的突破而顯現的另外一種,而且肯定是沒有缺失的、沒有傷害的,那一種現象稱之為無,或不一定。因為無是一種有的突破,還包含有不一定的意思,一定要把握這個原則;「無」在梵文中不是沒有,千萬不要當成沒有。

可是話又說回來,在某一些經典文字上,可能也有「沒有」的意思;可是還是從有來說起,「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絕不是沒有什麼來,也沒有什麼去,不是這個意思!

談如來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修養而成,不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一定要談名字,捨棄了修養:「如來不就是佛嗎?佛不就是如來嗎?」就會變成這樣了,因為佛也是從修養而來,如來也是從修養而來;談「世尊」,世尊也是如來,也是佛;講釋迦牟尼佛,稱他為「世尊」對不對?也稱釋迦如來、也稱釋迦牟尼佛,其實都是相同的修養境界,這就是講如來的意思。